相对于周边其它的一些国家,泰国和泰国人(泰族)都是历史相对比较短的。但虽然历史比较短,现代人对于泰族的起源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泰族是由泰国当地的一些古族群融合而成,但不同的观点对于究竟是哪些古族群融合而成分歧很大,目前没有共识。

泰族先民可能的迁徙路线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泰族人的祖先是发源于中国境内。早期曾有一些人认为唐朝时出现在中国西南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的南诏政权可能是泰族人的祖先所建立,但现代多数研究却已将这种观点否定。许多人认为泰族人的祖先早期可能是生活在中国广西及周边地区,后来在秦朝建立前后,来自北方的汉人逐渐南迁到当地,此后部分没有汉化的当地土著选择南迁,进入了今天泰国境内。

而此前在泰国境内则生活有一些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族群,而泰族先民在迁徙到当地之后,逐渐压倒了这些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族群,如孟族和高棉族等,在今天泰国境内区域占据了上风。不过桃花石杂谈这里要跟大家说明的是,虽然这种观点认为泰族是从中国广西地区迁徙到泰国境内的,但这种迁徙却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从公元前2到3世纪开始,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了超过年,直到公元8到10世纪才算基本完成。

泰族人迁入泰国前的古王国遗迹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再说说泰族早期的名称暹(xiān)罗了。关于暹罗这个词的起源,目前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来自印度的巴利语,意思是“黄金之地”,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来自前文提到的孟族语,意思就是“外地人”或者“陌生人”,而这也很明显代表着泰族外来者的身份了。

在公元年,泰族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第一个王国,也就是素可泰王国。素可泰王国核心区域位于今天泰国中央平原,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可能涵盖了今天的缅甸、老挝和马来半岛部分区域。虽然在同一时期泰人还建立了几个其它的王国,但泰国人相信现代他们所使用的泰文是由素可泰第三任国王兰甘亨所创立,所以素可泰王国对泰国在文化层面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所以现代有观点认为,后来泰国将自称从暹罗改为“泰”,就是借用了素可泰王国国名的最后一个音节,当然这种观点也是有争议的。

素可泰王国(深蓝)和兰纳王国(浅蓝)

说到这,我们再讲一个比较有趣的事。刚才说到当时泰族其实同时建立了好几个小王国。其中在泰国北部清迈附近,曾经出现过一个兰纳王朝。这个兰纳王朝很早就跟中原王朝有了往来。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元朝时,中原古籍里将这个兰纳王国称为了“八百媳妇国”,原因是因为元朝听说兰纳国首领有八百个妻子,每个妻子各领一寨,所以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国名。在公元年,兰纳王朝被缅甸东吁王朝征服。

而在公元年,在今天泰国南方的大城府,一个名叫乌通的人建立了大城王朝(又叫阿瑜陀耶王朝)。这个王朝以泰族的军力为核心力量,结合孟族和高棉族的行政体系以及当时已经大量移居当地的华人的商业实力,很快实现了崛起。公元年,大城王朝迫使素可泰向其称臣,并在公元年将其完全吞并。在大城王朝期间,华人开始在泰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大城王朝完全禁止外国人在其城市居住,但华人却不受限制。而且大城王朝还和中国明朝建立了官方关系,明太祖朱元璋还给其国王赐了“暹罗国王之印”。

大城王朝(深蓝)和兰纳王朝(浅蓝)

但在泰族早期的历史上,面对前方提到的缅甸东吁王朝却始终是处于下风。在公元到年之间,大城王朝也与缅甸东吁王朝爆发了三次大战,最终因为内讧被东吁王朝完全吞并。10几年之后,大城王朝复国,在公元17到18世纪一度崛起,并和欧洲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但在公元年,泰族再次被缅甸击败,大城王朝被缅甸贡榜王朝灭亡。

达信大帝郑昭征战塑像

不过在大城王朝灭亡后,一位中泰混血的大城将领达信(汉名郑昭)在泰国东南沿海展开了抵抗运动。不久之后,第三次清缅战争爆发,贡榜王朝被迫将多数驻扎在大城故地的军队北调与中国清朝作战,郑昭则借机收复大城,并以今天曼谷以西的吞武里为首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

扎克里王朝的领土变迁

在郑昭晚年,他手下大将通銮又发动政变,杀死了郑昭,建立了扎克里王朝。但在后来与清朝的交往中,通銮却冒称是郑昭的儿子,而且他本人也有华人血统,所以他和之后三任的泰国国王在与中国交往时,都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分别叫郑华、郑佛、郑福、郑明。

现代泰国人

在公元19世纪,扎克里王朝虽然也受到了欧洲列强的压迫,但却迅速在其国内推行了现代化改革,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使泰国成为了东南亚地区唯一不曾沦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国家,扎克里王朝也因此得已延续至今。(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