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边界总长度有多公里,有14个陆上邻国。在其中,与中国边界最短的国家是阿富汗。在中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里,有大约90多公里是与阿富汗接壤的。而如果大家看地图,会发现阿富汗与中国接壤的这段领土形状非常有意思,是从其国土主体区域向东延伸了很远的一个细长条,这段区域现在被称为瓦罕走廊,而它的形成也有过一个曲折的过程,涉及公元19世纪世界史上重要的英俄大博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瓦罕走廊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本文所说的瓦罕走廊特指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不涉及位于中国境内的也被视为广义瓦罕走廊的区域)。

阿富汗巴达克尚省,右侧即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处于帕米尔高原(北)和喀喇昆仑山脉(南)之间,在阿富汗境内最窄处南北只有13公里左右,在历史上可以算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在公元年,东晋僧人法显前往印度求佛的时候曾经路过其周边区域,当时他留下的记载说瓦罕走廊周边区域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也就是说当地基本看不到活物,只能通过太阳辨别方向,并把以前死在当地的死人骨当成行路的坐标。

描绘瓦罕走廊地貌的一幅画作

不过法显和后来的玄奘还都曾经穿越了周边区域,而且到了近代,此地还成了中国和阿富汗边境贸易的通道之一。根据英国考古学家兼探险家马尔克·斯坦因的记载,20世纪初每年阿富汗地区通过此地运往中国的货物都达到了匹马的运量。

但在公元19世纪,瓦罕走廊区域很早就成为了英国和沙俄之间所进行的“大博弈”(TheGreatGame)所争夺的目标之一。大博弈是指公元19世纪英国和沙俄为了争夺中亚霸权所进行的长期激烈对抗。在公元年,英国和沙俄在瓦罕走廊地区达成了妥协,双方约定将今天瓦罕走廊的北缘作为沙俄和英国势力范围阿富汗的边境。

第二次英阿战争场景

但在公元年,英国为加强对阿富汗的控制,向阿富汗派出了一个“外交使团”,结果这个使团被阿富汗人拒绝入境,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英阿战争。此战虽然英国遭受了惨重的伤亡,共有1万人左右阵亡或病死,但最终阿富汗还是被迫将大片领土割让给了英属印度。但当时英国人要求获得的大约一半的普什图尼斯坦地区,阿富汗对此一度坚决不让步,因为这一地区可以说也是涉及到阿富汗国本的地区。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阿富汗最大的民族就是普什图族(这个民族的详情参见桃花石杂谈其它文章)。从阿富汗这个国家形成时开始,其政治就主要是由普什图人把持的。而普什图人世代聚居的区域就叫普什图尼斯坦,如果把一半的普什图尼斯坦割让给英属印度,也就意味着留在阿富汗境内的普什图人实力会受到极大削弱,所以阿富汗当时虽然打不过英国,但对于英国人的这个要求还是一直持强烈反对的态度。

图中红色线条即为杜兰线

但当时的英帝国在全球正处于巅峰时期,阿富汗最终还是杠不过英国,最终还是在公元年基本按照英国人的要求,将大约一半的普什图尼斯坦地区割让给了英属印度。当时,双方确定最终边界的谈判由英国外交大臣莫蒂默·杜兰主持,所以最终划定的边境也被称为了杜兰线。此后,绝大多数普什图人就成为了英属印度的臣民,印巴分治后他们主要生活在巴基斯坦(目前巴基斯坦境内有约万普什图人,阿富汗境内只有万左右)。所以此后阿富汗境内的普什图人实力大损,后来阿富汗多次爆发内战跟普什图人被削弱恐怕也不能说无关了。

但英国人虽然能欺负阿富汗,面对沙俄却还是存在一些忌惮,所以在划定杜兰线的时候,避免了让英属印度和沙俄直接接壤,而是留下了一个狭长的缓冲区,而这个缓冲区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了。

大雪封山时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是干旱缺水的沙漠,只有极少量的耕地。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属于阿富汗的巴达克尚省管辖。在北南两个方向分别与塔吉克斯坦的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和巴基斯坦的开伯尔-普什图省以及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省接壤。在最东面则毗邻我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因为海拔极高,生存环境非常艰苦,所以阿富汗境内的瓦罕走廊目前只生活有大约1.2万人,目前主要分成两个族群,即瓦罕人和帕米尔人。这两个族群和我国境内的高原塔吉克人民族属性基本非常接近,所说的语言也基本一致。

瓦罕走廊的景色

而基于瓦罕走廊是阿富汗被英国威逼所形成的历史背景,其实在近代,阿富汗政府对于瓦罕走廊南部与巴基斯坦的边界乃至整个杜兰线的态度都比较暧昧,但鉴于现代的国际形势,在短时间内瓦罕走廊的状况恐怕还是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