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20世纪初,英国基本上还是世界头号强国。当时,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而它获得这个称呼的原因是,当时它在世界上所有24个时区中的每一个时区都拥有领土。而且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也都是战胜国,甚至都可以被称为是主要战胜国。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却迅速的衰落了。那么为什么英国似乎没有享受到战胜国的任何红利,反而走向了衰落呢?
英国在二战前后的对比
桃花石杂谈在这里说英国在二战之后迅速衰落可能有些朋友是不认同的,毕竟英国在二战之后仍然是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发达国家之一,而且还成为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如果把英国在二战前后各个方面的变化做一下对比,其实是不难得出英国在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出现了显著衰落这个结论的。
年鼎盛时期的英帝国疆域在二战之前,尽管建立在全球殖民地基础上的英帝国已经初步出现了解体的迹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今天的加拿大西北部)和南非等几个相对比较发达的殖民地已经获得了自治领(半自治)的地位,爱尔兰更是经过几年战争在年成为了事实上独立的自由邦,但总体上英帝国还基本保持了完整,英帝国在其所有的殖民地,还基本都保持了实际的控制权,各个自治领也基本上都是在英国许可的范围内自行管辖内部事务。所以当时全球陆地面积30%左右的领土和全球25%左右的人口都还处于英帝国的实际管辖之下。英国不但可以从当地征税,而且可以从当地征兵,可以说在二战之前的英国,尽管已经有了衰落的迹象,但仍然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帝国。
战后英国实控领土主要都在这两个岛上了但在二战之后的年,在英帝国内部经济总量占到40%左右,和英国本土不相上下的英属印度殖民地(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宣告独立,两年之后英帝国正式解体,被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英联邦所取代。英国和其前殖民地之间仅仅维持了传统上的经济联系,而不再对其拥有实质性的控制权。英国的领土几乎是在几年之间就从遍布全球各地,超过万平方公里萎缩到了本土和十几个面积非常有限的海外领地,所以无论从经济规模,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方面来看,英国的衰落都是极其迅速而且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遭到惨败的德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衰落都没有达到英国这样大的程度。但英国可是不折不扣的二战战胜国,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战胜国之一,那么在战胜之后不但没有开疆拓土,反而丢失了超过95%以上的领土,这又是为什么呢?
英帝国的缘何强盛一时
要探究英帝国为何在二战胜利之后反而迅速解体,就必须要从英帝国本身的性质和它曾经强盛一时的原因说起。可以说英帝国是一个最典型的殖民帝国,因为在英帝国的发展模式之中,殖民地多少可以说与财富数量和国力强弱都是划等号的。为了让大家直观地了解为什么殖民地数量对于英帝国来说如此重要,我们可以从英帝国建立早期曾经实行过多年的一项重要政策说起。
公元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被称为《航海法案》的法律,而这项法案在英国和它的殖民地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封闭式的经济体系。这项法案规定,英国殖民地出口的商品,只要在英国政府的指定品种内,都必须通过英国籍船只运送到英国本土或其它殖民地,而所有英国殖民地的进口商品,都必须经由英格兰本土中转。同时限制英国的各个殖民地发展可对其本土形成竞争的产业,比如纺织业等。
英国船只在其霸业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这项法案使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都成为了英格兰的原材料来源地,同时也使英格兰获得了垄断其资源的权利。再进一步说,这项法案是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地都成为了供养英国本土的资源供应地,所以在这套体系之内英国所占有的殖民地越多,其本土所能够获得的资源供应也就越丰富,相应的英国本土能够赚得的财富也就越多,综合国力也就越强大。
当然谁都能看出来,这一套体系是穷尽殖民地的资源,保证英国本土的绝对强势地位和经济优势。所以一旦殖民地自己本身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肯定是不愿意接受这套体制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可以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就与英国实施《航海法案》对北美殖民地自身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阻碍作用有着直接联系。而在阻止美国独立失败之后,英国也意识到对殖民地进行如此严苛的盘剥不可能长久,所以在公元19世纪上半叶逐渐废除了《航海法案》,允许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直接开展贸易,进行商品和物资的进出口。
一定程度上北美独立是《航海法案》逼的不过虽然这一套由殖民地供养英国本土的体制在官方层面被废除了,英帝国的基本国体却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在由英国完全控制的英帝国境内,各个殖民地所出产的各种物资仍然会优先供英国本土和其他殖民地利用,英帝国本身消化不了的资源才会通过贸易让其他国家使用。所以对于英帝国来说,殖民地始终是其最为核心的资源,也是其国力和财富的根本。
英帝国的致命缺陷
所以英国才会在长达二三百年的时间内痴迷于在全球各地开疆拓土,以至于最后在全球各地建立起了领土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而这庞大的国土反过来又成为了英国国力持续增强的保证,因为英国殖民地庞大的人口基数,英国可以在全球各地都维持数量庞大的军队,以保持其殖民地统治的稳固。一旦某地发生叛乱,则还可以从其它殖民地调集优势兵力去扑灭叛乱。比如在二战期间,全球的英军总数最高时曾经达到万人,而其中绝大多数兵源都来自英国的各个殖民地。
但建立在这种体制之上的英帝国,虽然长期维持了全球第一的综合国力,其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它的实力虽强,但在全球的分布却过于分散,而且因为其国力来自于其超级庞大的领土面积和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在真正的战争爆发时,它要守卫的地域也极其庞大分散,这时原本是其财富的各个殖民地就会全部变成其负担。这一点在一战之后各国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军队质量的重要性相对于数量不断提升之后就体现的更为明显了。
不列颠空战难掩二战早期英国的全球失利所以在二战之中,英国虽然通过不列颠空战,使希特勒吞并英国本土的企图遭到挫败,而且在二战末期通过协同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反攻德国而成为了二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但通过前面的介绍,了解了英帝国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之后,大家恐怕也就能够意识到欧洲战场其实只是英国在二战期间整体战局的一个部分,甚至只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部分。
而在欧洲以外的二战战事,除了北非战场英军协同美军比较快地赢得了胜利之外,在其它战场英军的表现就乏善可陈了,特别是在对于英帝国来说具有致命地位的亚洲殖民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英军很短时间内就在亚洲遭遇了一连串惨败,最终的结果是除了印度之外,其亚洲殖民地几乎全部丢失。特别是在年1月31日到年2月15日之间进行的新加坡之战,英军在短短16天内就完全失败,多达8万英军集体投降。而新加坡在当时被称为“亚洲的直布罗陀”,拥有英国在亚洲最大的军事基地,是英国东南亚殖民地的核心。而英国的速败凸显了其维持亚洲殖民地力不从心的现实,严重打击了英帝国在东南亚人心里的威信。因此新加坡的失守也被丘吉尔称为是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和“最大规模的投降”。对英国来说更加严重的是,在英军投降之后,东南亚当地人却没有完全放弃抵抗,而是通过游击战等方式组建了不同的武装力量,而这些武装力量的存在,使英国战后在东南亚重建统治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新加坡投降的英军被日军士兵带走不过真正使英帝国完全无以为继的还不是东南亚的惨败,而是印度的变故。印度虽然在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合作运动”,但总体来说在二战之前,这些运动都还处于英国殖民当局可控的范围之内。但在二战爆发之后,英国殖民当局开始在印度大量征兵,希望用印度海量的人口,支持自己在全球各地的战事。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总共从印度征召了超过万军人。但这种做法却遭到了印度人的强烈反对,印度独立运动再次高涨。虽然这些印度军队帮助英国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却也使印度的独立变得难以避免。
印度独立报道:印度独立,英国统治结束而此时给了英帝国最致命一击的则是其在二战中最大的盟友美国。因为美国竟然也公开表示支持印度独立,而且这种意见还是来自美国总统罗斯福。美国支持印度独立的理由也很简单:美国虽然支持英国,却不支持英帝国继续存在。因为英帝国的存在就意味着美国无法直接进入英帝国统治之下的许多市场,所以肢解英帝国其实也是美国在二战时和二战后的利益所在。因此当英国在战后需要重建其经济但自己却无力筹集重建资金,必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时,也就只能无奈同意印度独立。在英帝国中经济占比高达40%左右的印度独立之后,英帝国也就被宣判了死刑。
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候,看似带领英国赢得了二战的丘吉尔也在英国大选中失败。除了英国本土在战争期间遭受德国长期的空袭和导弹轰炸,导致本土严重的食物和基本生活物质短缺,使英国人普遍厌战之外,部分原因恐怕也和当时英国人已经看到英国虽然成为了名义上的战胜国,但在实际上却成为了二战中实际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有着密切的关系。(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