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曾根据剧作家卡洛·戈齐的作品进行改编作曲,做成了三幕歌剧《图兰朵》,这部歌剧充满了西方对东方的想象色彩,一经演出便大获成功,成为欧洲文艺界经久不衰的主题。
一、歌剧《图兰朵》的内容
图兰朵是剧中女主角的名字,她是一位冷酷又美丽的中国元朝公主,因为祖上曾有女性先人被男子掳走,所以图兰朵格外痛恨男人。图兰朵到结婚年龄时,下了一个命令,如果有男子猜出她的谜语,她就下嫁给这位男子,如果猜错了,这位男子就会被处死。很多勇敢的男子尝试着挑战图兰朵的谜语,最终都丢掉了性命。一个叫拉卡夫的流浪中国的鞑靼王子被图兰朵的美貌所吸引,他不顾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的劝阻,决定去猜谜语,最后居然猜出了全部三个谜语。
歌剧图兰朵剧照事情并没有朝着卡拉夫设想的方向发展,冷酷的图兰朵公主拒绝承认这个结果,不愿意就这样和男子结婚。僵持之际,卡拉夫提出一个请求,如果公主在天亮前能猜出他的名字,他愿意取消婚约,甚至自己的性命也任凭公主处置。图兰朵对卡拉夫的父亲和侍女用尽了酷刑,想要逼迫他们说出王子的名字,爱慕王子的柳儿宁死不屈。在天快要亮的时候,王子却亲自告诉了公主自己的名字,把自己的性命完全交到自己爱慕对象的手中,此时公主冰冷的心被融化了。
二、图兰朵名字的含义
图兰朵的英文是Turandot,这个单词源自波斯语Turan,Turan在波斯语中是一个地理概念,大致对应今天的中亚地区。Dokht有女孩的意思,Turando直译就是“中亚的女孩”。这个名字和那个时代的一本畅销书有关。我们都知道《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世界的故事集,当时还有一本书叫做《一千零一日》,这本书的故事结构同《一千零一夜》一样,都是一个主线故事串联无数其它故事。
阿拉丁与神灯这本书由法国东方学家弗朗索瓦·德拉克瓦于年在法国巴黎整理发表。故事主线讲述了克什米尔公主和埃及王子短暂相遇后即分离,公主因此患上了相思病,郁郁寡欢,公主的奶妈每天给公主讲各种奇幻故事,讲到第一千零一日时,埃及王子恰好赶到与公主相见。第四十五日讲述的便是图兰朵的故事,这个故事因为切合当时欧洲对中国的狂热兴趣而大为流行,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大量关于东方的文学作品,图兰朵俨然东方文化的代言人。
三、图兰朵的原型
图兰朵故事的背影发生在中国的元朝,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元朝的诸多公主身上,还真有一位公主符合图兰朵这个政治形象,她便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窝阔台的曾孙女,海都的女儿忽秃伦查合。元朝对公主的婚姻有着严格的规定,基本上都是政治家族之间的联姻,很少有图兰朵故事中的那种戏剧化的选胥场景。
忽秃伦,美剧《马可·波罗》剧照关于忽秃伦察罕,中文史料没有记载,波斯伊利王朝拉施特编纂的《史集》和马可·波罗的游记则提供了很多的资料。忽秃伦身形高大,非常擅长角力,她从小便和四位兄长一起练习角力,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角力高手,角力在蒙古人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忽秃伦的这项才能给他的父亲海都在蒙古世界争取到了很高的政治资本,海都则利用这种资本去同忽必烈争取最高的汗位。
美剧《马可·波罗》中的忽必烈忽秃伦到出嫁年龄时选择比武招亲,如果有男子能在角力比赛中赢了她,她便嫁给那个人,如果输了需要赔偿一百匹马。很多男子跃跃欲试,但都被忽秃伦一一击败,这件事越传越广,通过蒙古帝国时代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传到了波斯地区的伊利汗国,被拉施特当作史料记录了下来。
公元年,海都在与元朝的战争中因伤不治身亡,曾经风光一时的忽秃伦选择为父亲海都守墓了却余生,过去的辉煌一去不返,唯一留下的是民间传说中,那位冷酷且武艺高超的元朝公主。后来,马可·波罗奉命护送元朝另一位公主远嫁伊利汗国的大汗,因此有一段时间旅居在伊利汗国,听到了这个故事,因此就把这个故事记载到了他的游记里面。
马可·波罗,美剧《马可·波罗》中的剧照四、图兰朵故事的演化
历史上,忽秃伦比武招亲的地点在中亚名城撒马尔罕,这座城市当时处于海都统治下的窝阔台汗国境内,正是波斯人所认知的图兰地界,忽秃伦以图兰公主的身份被伊利汗国所记忆。在波斯的地理概念中,图兰和中国其实区别不大,有时候甚至能一同使用。在早期萨珊波斯时期,图兰这个概念还很模糊,仅仅是波斯对“他者”的一个称呼,与中国古代的“夷狄”概念一样,有时候不仅指代地域,也可以指代人种。在波斯作家菲尔多的《列王纪》中,中国和图兰就是同义词。
《列王纪》中的插图同一时期,地处中亚的喀喇汗王朝幅员辽阔,与波斯为邻,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常自称“中国汗”或者“桃花石汗”,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这种做法无形中加深了波斯把中亚和中国等同的观念。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帝国后来分裂为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和伊利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以元朝为宗主,在伊利汗国以及以后的波斯民间故事中,窝阔台汗国的图兰公主忽秃伦被作为中国公主而熟知。
文史君说:
王明珂先生曾经强调要在历史表象中看到历史本相,一个简单的,充满西方对东方异域想象的故事,反映的是历时上千年的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事实。在这种交流中,每一个文明体,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去主动改写这种交流过程中的信息,通过塑造他者来定义自身。
参考文献: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商务印书馆年版
拉施特,《史集》,商务印书馆年版
俞雨森,《波斯和中国》,商务印书馆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南禾)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