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鉴证而逐步推前。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公元——年)。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年以后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瑰宝,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俑之后几千年来,俑的艺术千姿百态,其质有铜、银、木、石、玉、陶等。南朝墓葬出土的寿山石动物为俑类雕塑艺术增添了风采;而寿山石猪的发现使寿山石雕艺术源于南北朝之说遂为专家们确认。在此之前,寿山石雕始于唐宋的说法曾经持续了很久。高兆的《观石录》曾说:“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牵致巨石塞坑”。所谓“造器”便是指石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也取相同的说法。年,福建著名金石家潘主兰,在他编写的《寿山石刻史话》一书中提出“福州寿山石刻,远在南朝时代就有了动物创作,这样看来,它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首次在文字上将寿山石雕刻史推前1了五百年。

最早的寿山石圆雕应是从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中出土的老岭石卧猪。早期的石刻造型多为棱形或方形的几何体,雕刻技法以线辅形,形线结合,形体虽简练,形象却生动,且奏刀畅快纯熟,已初具福州的地方风格。元明之际,石章盛行,寿山石印钮应运而生,给寿山石石雕的雕刻工具带来了改革,技法表现由肩凿演变为手凿,并进一步利用雕刀修光。这一改革,使寿山石雕的技法发生质的变化。发展至今,寿山石雕已形成了十分丰富的表现技法,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而技法也不同。概括起来有:圆雕、镂空雕、高浮雕(又称半悬雕)、浮雕(又称厚雕)、薄意雕、线刻与镶嵌,还有钮雕与链条雕刻等。圆雕:寿山石的圆雕,不论是人物、动物、山水、花鸟,要把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展示给观众,强调正面效果,同时并不忽视侧面与背面的雕刻,与只刻正面,背面无工的其他雕刻有所区别,寿山石的圆雕作品主题突出,繁简有致,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圆雕是寿山石雕中最广泛采用的形式,作者要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与技艺水准。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