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桃花岭

文/郭光明

一度桃花岭,烟霞处处新。

纵迷源上路,犹似武陵人。

此首五言绝句,诗题《桃花岭》,其立意新颖,意境深邃,入清乾隆《历城县志》。所谓“一度桃花岭”,意指作者站在名为桃花岭的最高端,眺望四周,其目及所见,均是从未见过的壮美景观。诗之第三、四句的“纵迷源上路,犹似武陵人”,看似顺势而为,实则作者的有心之作,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典,巧妙运用于此,把眼前的桃花岭,比作陶渊明笔下的那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全诗整体富有美感,紧凑而不拖沓,令人咀嚼不尽,又让人不禁神往,其用意不言自明。

诗之作者,乃明代诗文大家李攀龙。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文学“前七子”之后文学复古运动的倡导者,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并称明代文学“后七子”,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被世人尊为“宗工巨匠”。

多年前,也就是嘉靖三十五年,李攀龙由顺德(今河北邢台)知府而升陕西提学副使,却因不堪巡抚殷学之挟势倨傲的工作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圣旨未到即拂衣辞官,回到家乡历城,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当年冬天,李攀龙应同乡好友、时任德王府右史的许邦才之邀,散心云台寺,却将即景抒情的笔锋,落在《桃花岭》上,用一个“新”字,在描写桃花岭的景物之新的同时,也暗喻自己如隐逸诗人陶渊明,有意退出官场,置身山水风月之间而心旷神怡的心灵之新,从而加深了此诗的感情表达力度,也把桃花岭置于一个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桃花岭,西毗麒麟山,东邻云台山,岭阴为港沟区域,岭阳为锦绣川境地。岭上岭下,两河、燕棚窝、石庙、桃科、仁里、芦南、大泉、南沟、北峪、金钢纂、大水井等古村旧落,大小不一,散落其上。史志记载,桃花岭“在燕棚窝南,大水坑(今名大水井)之径、大涧岭西南为桃花岭,桃花岭北为麻搭岭”,自古就是济南通往锦绣川、西营的必经之路。

岭上,松柏茂盛,云雾缭绕,古刹踏破岭云;树草青青,田园满陇,涧路蜿蜒岭深。清代康乾年间的济南文人任弘远,于某年春天,“搜剔古迹”来登上此岭,见这里蝶舞蜂飞,万枝丹彩,独占几分春色,风光这边独好,欣然挥笔题写五言绝句一首,入民国《续修历城县志》:

桃花岭上红,内有秦人住。

下马看桃花,春风迷去路。

此诗首句,起笔远景。桃花岭上,桃花流霞,落英缤纷,桃红遍山,透过云烟望去,村庄忽隐忽现,似有似无,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于是,诗写第二句时,借用《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之意境,赞其恍若世外桃源,如入仙境。第三、四句,静止的桃花、浮动的春风相映成趣:春风使桃花化静为动,桃花使春风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虚无缥缈,寓“春风忘断武陵溪,烟火桃花去路迷”之意,令下马观花的诗人,迷了去路。全诗20个字,但构思婉曲、情趣深远,一个“红”字,写尽暮春时节,桃花岭的深邃意境,可谓空灵自然、画意甚浓,令人在蕴藉不觉中,读出桃花岭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任弘远,字仔肩,号泺湄。祖籍河东,即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清初,其祖父为官山东时,举家迁来济南,定居于历城。据任弘远之侄任梦菊回忆,任弘远“幼负轶才,性好吟咏。及壮,游四方,所交皆当代宗工。以故诗、古文、词蔚然成家”,其《鹊华山人诗集》,多以题咏济南名胜风物古迹之诗文。而编纂的《趵突泉志》,作为世界最早、迄今为止的一部唯一泉水志,在全国志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献价值。

李攀龙生性疏放,但与殷士儋、边贡等士子交往甚密,与章丘牧羊人袭茂才等布衣学人志趣相投,其《白雪楼赠子与》《酬李东昌写寄白雪楼图诗并序》《锦阳川途中醉归答刘山人》《赠梁伯龙》《送历城李明府入计》《魏使君过宿鲍山山楼分赋》《夏日袭生过鲍山山楼》等诸多诗篇,可侧面反映诗人与诸多学人士子诗酒唱和、交游甚契的宏达场面,体现出诗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怀。而与李攀龙交往最为甚密的,当属许邦才。

许邦才,字殿卿,号空石,济南诗派诗人。少时读书,与李攀龙同窗,却与李攀龙、殷士儋一样,厌恶八股文而喜爱汉赋唐诗,诗风格追随李攀龙。嘉靖二十二年,即年,许邦才举乡试第一,授赵州知县,却未及到任,又改调永宁知县。嘉靖三十五年夏,由周府右长史迁济南德府右长史,赏加四品服俸。于是,在李攀龙辞官后当年冬天,许邦才邀请李攀龙过桃花岭,游天井寺,因而李攀龙写下了《同许右史游南山天井寺》:

古寺马蹄前,荒山断复绵。阶危孤石倒,崖响乱泉悬。

乔木堪知午,回峰欲隐天。不因许元度,谁得此攀缘。

而许邦才亦与其唱和:

千峰寒色照骦裘,岁暮还堪载酒游。

初宿南岩天井寺,便听一夜石泉流。

天井寺,今名云台寺,位于桃花岭之东芦南村南。寺建山腰,依崖而造,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更有“阶危孤石倒,崖响乱泉悬”。明崇祯《历乘》载,云台寺“依涧筑台,依台筑寺,下有甘泉,石阁重重,盖盛夏而无炎暑者也”,是故许邦才的和诗,从远处起笔,从小处落笔,写残腊将尽,春气欲来之时,抓住夜宿天井寺这一题材特点,巧妙地在“泉”上做文章,用“便听一夜石泉流”作结,富有情趣和意境,别有一番悠闲静态在笔头。

至于寺建何年,有两个版本。一是年出版的《济南名胜古迹辑略》,一是云台寺的石刻碑文。前者载其“嘉靖年建”,后者称“元贞元年开山建寺”。若以后者而言,云台寺的建寺时间,至少早于公元年。而两者之所以相差多年,缘于一个说重修,一个说初建。

古代道观寺院,多选山清水秀之地。而桃花岭,山上云雾缭绕,山中泉水叮咚。整个山岭,山势峻险,沟谷深邃,可谓天造地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揽尽山水之秀,从而使云台寺初建于元代成为可能。而李攀龙辞官归隐之后,许邦才邀请其郊游散心,何以首选此地?原来与其任职的德王府还有关联。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受战争影响,云台寺几近荒废。正统年间,法号道山的僧人云游于此,见这里荒烟蔓草,颓垣破壁,可惜了一番山水,于是起了重修古寺之念,并经过近五十年的苦心经营,至成化年间,佛殿僧房才大致完工。此后,道山又在寺东悬崖之间,请人雕刻了三尊石佛、七尊菩萨以及伽蓝、土地等造像,使得整个寺庙“黄金丹砂璀璨、金碧辉煌映瞻”,也使得云台寺之名远播四方。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十一年,即公元年,云台寺之僧众,为保护摩崖造像,于石崖之上,依势筑殿,从而使得殿内三层石窟造像得以完整保存。

基于此,移藩济南后的德府皇亲魏郁,为感念道山之功德,率众信徒出资,请章丘头号石匠刁嵩于成化二十年为其立碑,以志其功。而云台寺也以此成为一方观瞻。所以,年后,客籍山东的清代济南诗派诗人王初桐,游览于此时,赋诗赞曰:

云台寺前云半遮,桃花岭上桃初花。

山僧只在翠微里,卧听石泉流白沙。

而清代的又一济南诗人、被喻为“大明湖鸥社”盟主的范坰,也以七绝而诗,将云封雾罩的桃花岭、虬枝掩映之下云台寺,以及幽邃的泉声纳入诗中,赋予云台寺的神秘情调:

石阁阴阴老树蟠,桃花岭上路巑岏。

炎威不到云台寺,天外泉声入耳寒。

无论李攀龙的“崖响乱泉悬”、许邦才的“便听一夜石泉流”,还是王初桐的“卧听石泉流白沙”、范坰的“天外泉声入耳寒”,明清两代的诗人,诗写云台寺时,都没有离开一个“泉”字,原因是崖畔泉水,随处可见。据最新济南泉水名册载,云台寺今有两处泉池,一是玉漏泉,一是甘露泉。玉漏泉自山崖石缝流出,水流如线,清澈甘甜。清康熙、道光《济南府志》载,玉漏泉在云台寺西岩下,其“点滴之声与铜壶不异”。而甘露泉亦是常年不竭。

其实,桃花岭上,不仅有玉漏泉、甘露泉,还有大泉、哭泉、清水泉、灰泉、老井、双女泉、永保泉、东峪泉,以及诸多无名泉。其中:清水泉,又称清泉,今称滴水泉,位于桃花岭北麓、坞东村之河东山崖上。明代咏泉诗人晏璧:

灏气浮空秋水清,水天一色月华明。

沧浪孺子高歌处,一濯尘缨得此名。

甘露泉,因泉源于山崖之下山洞,故泉水清凉甚冽、味美甘甜,由此得名,位于桃花岭南麓。清道光《济南府志》载:“东西两股清流,如漱珠玑,哗哗有声,蓄水成池。四周高峰峭立,翠柏郁森,中央为沃土,山坡果树溢香,畦中菜蔬肥壮,皆由此泉水浇灌。”是故,晏璧题咏此泉:

盘谷清泉一派长,味甘却似饮天浆。

何须沆瀣分仙掌,滴滴斟来透骨凉。

而岭西之麒麟山,传说曾住有一只麒麟,天气晴朗时,麒麟就跑到桃花岭上晒太阳,久而久之,这座山叫做了麒麟山。当然,麒麟乃灵异之兽,只存在于传说,其温和的性情、祥瑞的象征,就像山神、龙王和泰山的碧霞元君,都是人们心中的架构,大脑中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在桃花岭上得以物质体现。与麒麟山之间的山峪,山神庙、龙王庙、车王庙和道家的泰山行宫矗立其中,都是现代的仿古建筑,倒是卧龙洞的麒麟泉,无声无息,从石壁透出而滴流不尽,旱不涸,涝不溢,流淌了上千年。

岭下北麓的淌豆寺,以泉而名,位于伙路村之南。泉源亦在岩壁上。传说,当年秦王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处,由于车马劳顿,便在此处安营扎寨,整修军队。碰巧当时大旱,附近村庄颗粒无收,由于军粮供应不足,李世民的军队已经断粮好几天,士兵们只好以野菜充饥。一天,李世民视察军队时,发现有的士兵奄奄一息。李世民非常难过,它来到一处山壁前,拔剑长叹:“难道天要亡我吗?”一怒之下,手执宝剑,用力刺在对面山壁上。不曾想,山壁被他刺出一个大窟窿,而神奇的事情竟然发生了:几股细流从山壁窟窿里流出。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哗哗流出的泉水里,还有黄豆淌出。李世民和随行的士兵惊喜万分,纷纷对着神泉作揖。李世民的军队喝了泉水吃了黄豆,士气大振。于是,李世民便把此泉命名为淌豆泉。此后,岩洞里不再淌出黄豆,倒是岩壁上渗出了泉水,淅淅沥沥的,一直滴落到今天……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协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学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长江丛刊》《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等。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散文作品集、编著《历代诗人咏历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