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阳晚报
韩琦像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局部)
莫友芝篆书联
1月21日-4月10日,“清平乐——《韩琦楷书信札》及宋代文人风韵展”在贵州省博物馆6展厅开展。省博新年推出的这个自办原创展览,展品余件,以《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为中心,包含宋代瓷器、石刻、铜镜以及后世反映宋代文化的名人书画、碑刻拓片、古籍版本等。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是北宋名臣韩琦现今传世的唯一法书,由贵州省博物馆馆藏多年。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重点保护且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此次展览分为“品人”“读贴”“赏文”三个部分。除了有对《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的详细解读外,还展出了省博馆藏的清刻本韩琦著《安阳集》、贵州出土的宋瓷、宋铜、宋石雕等多件文物,再加上传统插花、屏风等简约的摆设,营造了一个简约且富含宋代生活美学的观展环境,引来不少观众观赏拍照。
围绕着韩琦不凡的一生和《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流传千年的奇遇,展览还有乾隆亲手书写的《弘历行书缂丝屏》、董其昌的《昼锦堂书画卷》、莫友芝篆书联,清状元夏同龢的楷书七言联、徐悲鸿与谢稚柳、黄君壁合作的《竹外桃花轴》等名家之作。
两封书信
流传千年的国宝级孤本
长达8米多的《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轴中,仅《信宿贴》与《旬日贴》为韩琦亲笔所写的书信,全长不到一米,剩余部分是由后世元、清两朝的藏家所书的十三段跋文,可见历朝历代文人对该卷的重视。
《信宿贴》是一封韩琦写给欧阳修的感谢信,全文十五行,共一百五十余字,除了个别字残损外,流传千年依旧清晰可见。而《旬日贴》就没这么幸运,字迹大多看不清,仅有二十字可读。据后世考证,这是韩琦写给杜衍的,两人同朝为官,都官至宰相。
后世将韩琦仅存的两贴真迹合裱在一处,在不同的藏家手中辗转,留下了十三段跋文和数十方署印。十三段跋文由十一人题写,元朝的杨敬德、清朝的高士奇二人都题了两段。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士奇死后,该卷就经他人之手进入清宫,藏于御书房中。因此,卷上还钤有乾隆、嘉庆、宣统三位皇帝的鉴藏印信。
“读帖”是此次展览的重点,韩琦的楷书,字体结构端紧严密,有颜筋柳骨之范。为此,在韩琦的真迹旁还展出了《唐颜真卿颜勤礼碑》拓片、《唐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等两位书家的经典之作,并且将韩琦的字放大后与之对比。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自上世纪50年代起被贵州省博物馆收藏,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贵博的几代书画专家先后对其解读、考证、研究。策展人、贵州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刘恒花费了4年时间,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对文物进行流藏的梳理、人物的考证、版本的校勘、书法艺术评析及文物本体性质的考察等。通过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考证、破译书信札里每一个细微之处。年8月,刘恒撰写的《黄花晚香——卷研究》出版。展览由此而生,全面展现了迄今为止,对这件国宝孤本最新、最全面的研究成果。
“高富帅”韩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十岁中进士,五十岁官至宰相,历任三朝。与范仲淹同在西北边陲戎马半生,遏制西夏元昊的侵略;大赞欧阳修的古文运动,在墓志将其与汉朝司马光、唐代韩愈并举;拥护宋英宗继位,迫使太后撤帘还政;为了保护苏轼,两次阻止英宗对其破格升职;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请归相州……韩琦的一生出将入相,功勋卓著,有史家称他为“宋朝第一相”。
再加上史书对其家世和相貌的记载,又让人不得不感叹,他还是一个妥妥的“高富帅”。
韩琦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父韩构,北宋初年官至太子中允。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燕国公。他的父亲韩国华,官至右谏议大夫。后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魏国公。受父辈荫泽,韩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十岁就以甲科第二名高中进士。
在《宋史·韩琦传》中,描述他的气质是“风骨秀异”,属下李清臣评价他是“资貌英特,美须髯,骨骼清耸,眉目森秀。”再加上韩琦戎马半生的经历,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的硬汉形象。
韩琦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名词人。他所处的时期有不少名家,如柳永、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司马光……有宋诗研究者称,他比范仲淹小近20岁,与欧阳修年龄相仿,他的文风受二者影响最多,推崇古风,反对当时流行的西昆体,传世诗词有七百二十六首之多,题材之广泛,风格之多样,在宋代的文学家中实属少见。
欧阳修名篇赏析
领略宋代文采风范
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辛弃疾……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个举足轻重的名字皆出自两宋时代。千百年来,他们的诗词文章被奉为经典,广为传颂。
在展览的第三单元围绕“赏文”主题,重点展示了以欧阳修名篇《相州昼锦堂记》为代表的宋代文采风范。
欧阳修和韩琦同朝为官,意趣相投为至交。韩琦在家乡修“昼锦堂”,请欧阳修为该园撰文,写成《相州昼锦堂记》。此文后世作为名篇,入选《古文观止》,至今传颂。《信宿帖》便是韩琦为感谢欧阳修作《相州昼锦堂记》一文而书,更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现场展示着《相州昼锦堂记》碑刻拓片、明刻朱墨套印本,还有明代董其昌创作的《昼锦堂书画卷》、明末画坛中坚人物张宏创作的《昼锦堂》,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了宋文的精妙之处。
宋代文风影响至深,在现场展出的后世反映宋代文化的名人书画、碑刻拓片、古籍版本等中可窥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黔地文人墨客们同样深受影响,在对联、诗词、文章中频频引用、时时书写。清贵阳进士陈田行书《西园雅集图记》团扇画,清黄平进士石赞清的《行图山水画面》,遵义人莫友芝的篆书联,清状元夏同龢的楷书七言联等,均源于宋苏轼和朱熹等多位文人的名句;还有贵阳人、上世纪20、30年代京津画派代表人物姚华创作的山水画《晚来山北景》,取意宋代文人《北山晚望》一诗……这些来自省博馆藏的展品,大部分都是首次和观众见面。
“一物一书一展”
省博原创临展新范式
此展用一物“《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一书《黄花晚香——卷研究》、一展“清平乐——《韩琦楷书信札》及宋代文人风韵展”,开启了省博原创临展新范式,践行着贵博人办展的全新理念。
馆长李飞用三个关键词诠释了“新范式”。第一个关键词是“转化”。从馆藏文物资源向研究资源转化,研究资源向展览资源的转化,从而实现展览资源向社会影响的一系列转化。李飞解释说,贵博有很好的文物藏品,只有研究才会活起来。通过研究,深刻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的视野变为全国性的,甚至是全球性,把研究成果集结出版后,再举办展览向社会向公众进行展现。
第二个关键词是“一物一展”。选用一件核心的文物为“明星”展品,用一组文物“烘托助力”,深挖文物内涵及其背后的故事。
第三个关键词是“一书一展”。从年开始,省博开始倡导策展人负责制,倡导“一展一书”。年又提出“一书一展”的概念,先有研究成果再办展。
在李飞看来,此展很好地印证了研究和展览高质量的“双赢”。他表示,“一物一书一展”以及一系列转化将成为未来展览的新常态。鼓励更多策展人基于馆藏而又不局限于馆藏,打开眼界、深入研究、出版专著、推出展览,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向全国甚至全球讲好贵州故事。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辉董容语图/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