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喜欢古代史的朋友估计都在网上看到过关于蒙古西征欧洲,一路摧枯拉朽却因为其大汗突然死亡而突然停下脚步,最终使欧洲逃过一次大劫的说法。确实这种说法有一定历史依据,蒙古第二次西征确实是在一路奏凯,看似所向披靡的情况下,“突然”在奥地利维也纳城下停下脚步的,而且撤军也确实是在其大汗窝阔台死后不久的事,那么这两件事到底是否有关?在蒙军回师之前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波兰与匈牙利战役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蒙古军队主攻欧洲的西征是蒙古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蒙古人最初的打击目标其实是当时在欧亚交界地区的一个游牧汗国库曼-钦察汗国,主要是其中的库曼人。蒙古军队在灭亡库曼汗国之后,以追击其首领忽炭所率领的库曼余部为理由,完全征服了罗斯诸国,但忽炭却再次西逃,并被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收留。此后,西征蒙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铁木真长孙拔都和大将速不台率领,追击忽炭,很快也尾随其攻入了匈牙利境内。
蒙古第二次西征路线图尽管匈牙利人在蒙军到来之前就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杀死了忽炭,并和库曼余部爆发了激烈冲突。但蒙军的进军脚步却没有丝毫停留。公元年3月15日,蒙军在匈牙利蒂萨河大败贝拉四世的军队,并在随后几乎占领了匈牙利全境(这段历史详细经过可以参看桃花石杂谈其它文章),贝拉四世则逃往了当时也被匈牙利控制的克罗地亚沿海地区。
而另一路西征蒙军则在窝阔台的儿子合丹和大将拜答儿的率领下攻入波兰,以防止欧洲其它国家派军前往匈牙利增援。在蒙军到来之后,担任克拉科夫大公(这一爵位在当时实质上等同于波兰国王)的亨里克二世在全波兰以及周边公国进行了总动员。而波兰境内的各个公国以及周边的斯拉夫和日耳曼诸侯也看到了蒙古军队是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也为亨里克二世提供了全力协助。一支由波兰各个诸侯、摩拉维亚、波希米亚和德意志条顿、医院、圣殿这三大骑士团联合组建的大军很快集结完毕。
蒙军杀死亨里克二世后将其首级示众场景公元年4月9日,这支军队与西征蒙军在波兰西南部的莱格尼卡遭遇。双方接战之后,蒙军很快使出了在此次西征中屡试不爽的佯败战术。而波兰联军不知有诈,看到蒙军退却就全力追击,结果蒙军很快引燃周边的芦苇,在大量烟雾的掩护下突然转守为攻,波兰联军在蒙军重骑兵的冲击下很快崩溃,最终几乎被全歼。而亨里克二世本人也在战斗中阵亡,之后他的首级甚至还被巡游示众。
挺进克罗地亚与奥地利
在莱格尼卡战役之后,两路蒙古军队很快合兵一处。但在此后,蒙军的行动却出现了一些不合常理之处。首先,两路蒙军会师之后,并没有马上继续西进中欧乃至西欧地区,而是在看似已经没有了抵抗的匈牙利停留了多达半年之久。
描绘蒙古军队在匈牙利的古画而更加奇怪的是,在当年的冬天,已经在匈牙利停留了半年的蒙古军队却又突然开拔,在异常寒冷的气温中渡过多瑙河,向奥地利以及克罗地亚挺进。之所以我们说西征蒙军这一举动非常奇怪是因为它违反了当时游牧骑兵的作战规律,当时游牧骑兵通常都只会在春天水草丰美的季节开展军事行动,在冬天发动进攻的情况非常少见。
关于这种反常情况出现的原因,其实在当时就也有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说法可能还能解答蒙军后来从奥地利撤军的原因,其中的详情我们会在稍后具体说明。此次西进之后,蒙军再次兵分两路,一路循着贝拉四世的逃亡足迹,很快攻入克罗地亚。他们先是洗劫了今天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又很快进入波黑和阿尔巴尼亚境内。有些历史记载甚至说,这路蒙军已经在为征服意大利进行筹划,并已经向当时意大利北部派出了小股侦查部队,勘察当地情形。
蒙古军队与欧洲军队作战景象而另一路蒙军的进军方向则指向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地带,也就是奥地利。当时这支蒙军沿着多瑙河一路攻打劫掠,在公元年上半年曾先后对位于奥地利东部的维也纳新城(WienerNeustadt,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以南)和科尔新堡(Korneuburg)发动了攻击。在当年6月13日,奥地利巴本堡王朝的腓特烈二世(FrederickII)公爵给德意志康拉德四世公爵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蒙军攻击给奥地利造成了破坏,但说自己在奥地利境内的摩拉瓦河畔与蒙军进行了一场战役,杀死了名蒙军。而在一周后,他又在另外一封信中说自己当时其实杀死了名蒙军,而本方只有人阵亡。
自称曾击败了蒙军的腓特烈二世所用徽章虽然按照腓特烈二世的说法,奥地利军队在与蒙军的交战中占了上风,但很明显只有几百人的损失是不可能让已经走过了万里征程的蒙军就此收兵的。但历史就是这么有戏剧性,在1个月之后,也就是公元年7月前后,西征蒙古军队在并没有爆发大战也没有遭遇明显失败的情况下,突然就从中欧地区撤军了。
当然对于这次撤军,相信多数朋友也都读到过一个可能的原因。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窝阔台突然死亡。根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年12月10日,窝阔台在蒙古本部与近臣进行了一次围猎活动后一夜狂饮,结果在第二天就得急病死了。而根据流行的说法,按照蒙古传统,在大汗去世之后,各路王公无论身处何处,都要尽快返回蒙古本部,举行忽里勒台大会,决定新大汗人选。所以在欧洲打得顺风顺水的西征蒙军才“莫名其妙”地突然撤军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蒙军放弃进军西欧新解
应该说窝阔台死亡之后,拔都回师去参加忽里勒台大会曾经长期是欧洲人对于蒙军撤出中欧,放弃进军西欧的主流解释。按照人们对于蒙古传统的认识,这种解释似乎也比较合理。但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却也有一些疑问很难得到解释。
首先是当时虽然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决定新大汗是蒙古的传统,但很多时候忽里勒台大会并不会那么快召开。比如这次忽里勒台大会,其实是1年多之后,也就是公元年才召开,而新大汗贵由其实是在公元年才最终确定的。而且率领此次西征的拔都更是到最后都没有返回蒙古本部,也就是说他自始至终根本没有参加忽里勒台大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说他在窝阔台死了之后,因为想回师蒙古本部参加忽里勒台大会就显得说服力有点薄弱了。
窝阔台,蒙军为他奔丧说法存疑所以在近代,关于蒙古军队究竟为何在奥地利突然停下脚步,中止西进,其实不同领域的学者也都曾尝试从不同角度给出一些新的解释。比如在年,英国自然科学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Reports)刊载的一篇论文就针对当时蒙军突然撤离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
这篇论文的作者通过对匈牙利一些树木的年轮进行分析发现,在公元年到年之间,匈牙利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异常潮湿,这导致匈牙利平原出现了大量沼泽,给主要依靠骑兵的蒙军进军造成了相当困难。而到了公元年,匈牙利异常潮湿的气候进一步加剧,结果导致农作物歉收,使得当时身处匈牙利周边的蒙古军队食物供给出现严重不足,从而被迫撤军。而一些历史记载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蒙军撤离之后不久,匈牙利周边就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导致大量平民死亡。
描绘蒙古军队攻击欧洲城堡的画作而除了此类利用近代科学分析方法提出的假说之外,其实在匈牙利对于蒙古军队突然撤离的原因,也长期有一种不同于欧洲主流的观点。刚才我们提到,蒙古军队在击败了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并占领了匈牙利大部之后,曾经比较反常地没有马上向奥地利等地进军,而是在匈牙利盘桓了差不多半年,最后才在并不适合骑兵作战的冬天再次启程西进。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一些匈牙利学者认为,当时蒙古军队的这种反常表现,其实是因为他们虽然击溃了贝拉四世所指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但却并没有完全控制住匈牙利的局势。当时在匈牙利各地,其实有许多城堡的小型军队并没有臣服蒙军,而是凭借坚固的石头堡垒坚持抵抗,给蒙军造成了很大麻烦,而这才是蒙军在匈牙利停留6个月的主要原因。
比如,根据当时的史书记载,在贝拉四世逃亡之后,位于匈牙利北部的旧都埃斯泰尔戈姆就曾经对蒙军进行了激烈抵抗。当时这座城市拥有大约1.2万居民,其军队主要是由轻骑兵和轻步兵组成,在当时战斗力较强的弓弩手、重骑兵以及重装步兵人数都很少。
蒙古军队攻击欧洲石制要塞的场景在公元年1月,拔都曾派大军试图征服这座城市。当时他动用了30架抛石机和大量军队,对这座城市进行猛烈轰击,并驱使大量战俘用土填平了护城河。很快这座城市的外墙就被轰出裂口。但当时城中许多居民在知道外城即将陷落之后,迅速将自己的房子烧毁,并将金银细软掩埋,之后大批涌入了完全石制的内城要塞。
之后,在来自西班牙的将领西梅奥内(Simeone)的率领下,内城军民打退了拔都亲自指挥的多次进攻。其间拔都曾命令军中工匠改进抛石机,试图打破内城堡垒坚固的石墙,但没有成功。最终拔都在付出沉重伤亡之后,下令放弃攻城,率军撤离。
而一些匈牙利学者认为,埃斯泰尔戈姆防御战只是当时匈牙利境内大量类似抵抗行动的一个例子。当时匈牙利境内还有其它很多城市都凭借类似的堡垒防卫战击退了蒙军的进攻。而这些堡垒防卫战不但迟滞了蒙军的推进速度,而且用实战为中西欧军队检验出了打败蒙军的法宝,也就是凭借石制堡垒坚守。而当时奥地利周边地区正是欧洲石制堡垒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所以蒙军的军事优势在这些地区会迅速转化成军事劣势,拔都是看到无望在奥地利取胜之后才被迫撤军的。
钓鱼城地势其实这种观点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比如后来的钓鱼城之战,宋军也是凭借条石垒成的城墙实现了多年坚守,可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蒙军不善攻击石制堡垒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把已经“失败”的匈牙利描绘成了欧洲的拯救者,其实在匈牙利之外的接受度也不算太高。而其它一些相关假说也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或者缺乏直接证据,所以虽然这个事件在欧美被视为世界历史转折点之一,但对于蒙军撤离的具体原因,现代可以说仍然处于一种众说纷纭的状态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