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互联网上,可以经常看到一种说法,说现代虽然英语是国际语言,但却还有很多国际文件要同时用法语写成,因为法语是一词一义,不像英语可以一词多义,因此法语不会像英语那样产生歧义,所以很多国际文件才会用法语写成。但其实这种说法纯属误会,可以说是一些人基于对法语的一知半解加上道听途说形成的误传。而法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则主要还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误会和法语国际地位的演变史。

法殖民帝国,现除越南外都是法语流行区

其实关于法语不会产生歧义这种说法,虽然纯属误会,却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桃花石杂谈相信许多阅读此文的朋友在学校时都学过一些英语,因此有些朋友可能也还记得,英语里的动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一样,多数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后面会加个s,而这种汉语里没有的现象也经常成为许多朋友学习英语的痛点。

而这种现象恐怕正是网络传言中有人会说法语不会有歧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法语里,其实几乎每个动词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搭配时的写法都不一样,同时每个人称的单数和复数写法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在这里拿aller(去、走……)这个词举例,这个动词的现在时和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搭配时,写法分别是vais、vas、va、allons、allez和vont。因为这种现象,在阅读或者对话时,即使阅读者跳过或者没听清主语是谁,只要看清或者听清了动词,就也能知道句子的主语是谁了,所以单独从这个角度来说,法语相对于英语似乎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就小了一点。

动词变位复杂是法语等拉丁语族鲜明特点

此外,法语的时态相对于英语也更为复杂一些,可能这也成为一些人说它能够避免歧义的原因了。但这些现象只是法语等拉丁语族语言的一种特点而已,在实际应用中其实基本产生不了明显的消歧义作用,而且英语和汉语等其它语言相对于法语也都在其它方面有各自的优势。所以在避免歧义方面,其实法语并没有什么优势,它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跟所谓的不会产生歧义是完全无关的。

大家知道,欧洲在历史上产生过的最重要帝国是罗马帝国,而罗马帝国的国语是拉丁语。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虽然日耳曼人在欧洲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在中世纪主导欧洲局势的罗马教廷仍然位于拉丁语区域,所以拉丁语仍然稳固地维持了在欧洲的通用语地位。

欧洲各国会说法语的人口比例

但从公元13世纪起,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出现衰落,法国很快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民族国家,所以法语也很快开始拥有了挑战拉丁语的实力。特别是在公元14世纪之后,因为黑死病在罗马教廷核心区域的流行,罗马教廷受到沉重打击,导致拉丁语的地位在欧洲进一步下降。

当时,虽然英国的实力很快在欧陆之外超越了法国,但英国在地理上游离于欧陆之外,在欧洲大陆上的影响力始终没能超越法国。而欧陆另外一个强国德国则直到公元年才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以在语言上的影响力跟法国也没法相比。这样法语在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19世纪这数百年间就成为了欧洲各国跨国交流所应用的主要语言,以至于它一度成为了欧洲各国外交官相互交流的标准语言,被称为了外交语言。

非洲法语人口比例,颜色越深比例越高

在此期间,欧洲各国所签订的大量国际协议都以法语写成,在很多时候法语是其唯一的协议文本。甚至在公元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击败之后,两国所签署的条约也只有法文版,而没有德文版或者英文版。同时因为法国也在非洲和亚洲拥有了大量殖民地,使这些地区也有了大量会说法语的人,因此当时法语在欧洲人主导的世界上确实是没有争议的头号语言。

不过随着美国的崛起,这种情况在20世纪初逐渐发生了改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虽然是战胜国,却也是在一战中本土遭受摧残最为严重的国家,而美国却借一战迅速崛起,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中主导了局势。所以巴黎和会虽然是在法国召开的,但最终所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却一改之前国际条约只有法文版的惯例,加上了美国总统威尔逊(不会法语)能看懂的英文版。

法语人口分布:法国加拿大比利时瑞士等

在此之后,英语才逐渐确立了对法语的优势,成为了新的“外交语言”或者说“国际语言”。但因为传统的延续,再加上法语在法国的前殖民地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所以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在使用英语的同时,也会同步使用法语。但这更多的是一些历史传统的反映,而不代表法语本身有什么优点。而未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包括汉语在内的其它语言取代英语和法语,成为更为常用的国际语言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