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青花胭脂红料双凤戏珠纹龙耳扁壶

壶唇口,短颈,颈、肩处饰对称夔龙耳,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通体青花绘牡丹、莲花和芙蓉,再缀以胭脂红料花朵;口沿下绘如意云头纹一周;腹两侧胭脂红料绘双凤戏珠纹;足墙饰缠枝莲纹。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此器色彩丰富艳丽,画工细腻,为皇家陈设品中之精品。胭脂料为釉上彩,于清雍正十三年(年)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成功,督窑官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称之为「新制西洋紫色」。东京松冈美术馆藏一件相同的扁壶,与此器本为一对。

清乾隆青花粉彩游春图双耳瓶

洗口、束颈、两侧有双螭作耳各衔一个金黄色活环,瓶形硕大,稳重端庄。特别是套烧活环极为不易,在瓶体装入匣钵中烧造时,必须用支撑物在匣钵中将活环托起,防止活环与双耳粘连或断裂,所以可以清晰地看到活环上有支烧的痕迹。仅此烧制技法,其精确程度非一般民窑所能为之的。从口沿到颈部及圈足分别用青花绘如意云头纹、缠枝花卉和蕉叶纹为饰。腹部粉彩绘《游春图》为主题纹饰。底足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矾红款。画工们在自然景色中,描绘出四组人物游春时的情景。依次为有立于庭院的月台之上,在耸峙的青山前观赏杏树花开;一组立于岸边欣赏着桃花争芳的芳香;一组在垂柳下饮茶品茗,论古谈今;更有一组泛舟于春江之上,真是清水轻舟飘,景美人更醉。画工们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山、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处景物完整和谐地统一在一幅画面中,层次分明,场面却开阔。山石、树木、建筑、江水的画风,轻重顿挫,充满变化,所绘人物,眉目生动传神,神采各异。画工之所不能穷其巧也,创作出一幅“咫尺千里”的艺术佳作。层峦叠嶂,犹如奔腾飞动,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争奇竞秀。白云缭绕,江流无际,湖光山色,水波粼粼,楼台亭阁隐现其间。参天古松生新芽,河边柳树穿绿装,桃花、杏花笑口争艳,一派春意盎然,群芳争艳的美丽景色。整体布局层次丰富,疏密得宜。色彩浓淡深浅变化雅致,青花粉彩是乾隆时期由斗彩演化而来的创新品种,绘画工艺复杂,烧制难度极高,但烧造出来的瓷器色彩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因而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此瓶不仅形制优雅,富丽堂皇,画工和色彩更是出类拔萃,代表了乾隆时期御用观赏瓷器瓶的最高工艺水平。的确,乾隆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青花、斗彩、粉彩、洋彩以及仿生瓷都极为别致。粉彩是乾隆彩瓷的主流,往往集压印、剔划、绘画、开光、色釉、镂空、堆塑、描金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件器物上。应该说乾隆时期的粉彩既有继承了雍正时期的瓷器装饰雅静的风格,也有重色浓彩、锦上添花之作。从这件瓷器的装饰风格中,我们不难看出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遗风。另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档中记载了许多乾隆时景德镇御厂为宫廷制瓷的史实,乾隆帝偏爱茂美芬华之饰,对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写什么样的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乾隆皇帝的批准。当时的督窑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华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艺技法,创造出许多新颖的粉彩瓷器。这件乾隆青花粉彩游春图双耳瓶无疑是唐英在景德镇督窑时期的作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它的烧制年代属于乾隆前期。这件青花粉彩游春图双耳瓶,曾经与年苏富比11月26日,在香港拍卖,年紫金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出版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

清乾隆青花海水祥云应龙纹梅瓶

小口短颈,丰肩弧腹,胫部内敛,圈足微外撇,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书款。胎体细腻洁白,口部、颈肩部、腹部、胫部和底部分段制作后粘接,修胎技法精湛,所以,器身光滑整齐,没有接胎的痕迹。造型规整,比例和谐,俊秀稳重,端庄大方。梅瓶的颈、肩分别以青花绘蕉叶纹、花草纹和如意云纹,腹部主题纹饰是云龙纹。瓶腹部五条形态各异龙腾跃与云间,云龙的相互映衬,使得主题纹饰更加鲜明。尤其是五条龙纹,同在一件器物上的采用的表现形式、绘画技法各有千秋,在乾隆时期十分罕见。正面龙,龙首为正面,前肢左右对称而舞,俯视张嘴,龙首端正威仪,绘线分明,展示了王者的霸气。这种绘画形式要求画工思维要用脱俗技法,体现出龙之威严和至高无上皇权的尊贵。行龙,龙体矫健、飘逸,腾于云间遨游。流畅的画工,加上浑厚的展示效果,完美地体现了传统概念龙的神秘色彩。回首龙,原本游戏于云间,它似乎发现神秘的信息,引颈回首,前肢做探取状,灵动的肢体翻卷自然,极为生动传神。出水龙,苍龙破海而出,气势威猛。周身环视祥云,交叠悬停,气韵生动,渲染匀称,愈显得神龙腾云驾雾,气势神圣不可侵犯。应龙,又称“翼龙”、“飞龙”。屈原《天问》中曾述应龙助大禹治水之功。又《述异记》云:“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叙传》第七十中有记述。“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躔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纹饰为张翼振翅之飞龙,即“应龙”,神态凶猛,矫健有力。“应龙”为龙中寿命最长之龙。应龙的神话传说流传很久,其图案纹饰也较早就出现在铜器、漆器以及石雕和绘画当中。相比之下,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却略有些晚。明永宣时期,应龙被纳入官窑瓷制作中。与永宣时期相比,清三代瓷器中采用应龙做装饰的器物流传下来的比较少。这件器物上的应龙绘制精美,将帝王的威武与神秘庄严的形象隐喻化地呈现。张翅飞舞的应龙,跃于波涛上,大有摄海之威猛,给人深刻而震撼的印象。瓶身下方的海水纹样,以浅蓝色调细描的浪花飞沫,生动地展示了浩瀚海洋与神龙共生的物华诗境。梅瓶为历代瓷器造型中格调最为高雅的重要器型之一,自宋元以来,价值品质都高于同侪。梅瓶是乾隆朝经典的陈设御瓷,品类多样,装饰丰富,而且量少而质精,其中青花一项多为摹古之作,传世多见为两类,一是青花折枝花果纹,一是龙纹,而存世数量后者远逊于前者,异常珍稀。对于乾隆朝青花摹古梅瓶的具体烧造时间,查阅清宫档案仅一处记载,见乾隆三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江西》记录:“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宣窑青花梅瓶一件,宣窑青花三果梅瓶一件……传旨:交与焼造磁器处唐英照样焼造。”往后数十年的档案记载再也没有见到烧造青花梅瓶之信息。从底款篆书的写法分析,也有别与乾隆中、后期书写风格,由此可以推断本品的烧造时间是在乾隆早期,为唐窑承命摹制宣窑梅瓶的佳器,是乾隆青花梅瓶重要而珍罕的代表。乾隆一朝六十年(公元~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特别是对钴料的把握得心应手,依据需要,彰显乾隆青花瓷器稳定、浑厚、沉着的元素。本件拍品,是众多乾隆时期青花瓷的杰出佳作。

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福如意大抱月瓶

这件珍罕之作器身敦硕,釉下钴蓝画工娴熟,前后腹各饰一面大型圆形开光,内绘耕耘图,边框环饰规整的缠枝牡丹纹。颈侧对称置蝙蝠耳,衔一枝喻长生不老的灵芝,瓶颈前后亦各绘一只蝙蝠。这些蝠纹与蝠耳俱上下倒垂,皆因「蝠」象征「福」,而「倒」谐「到」,故「蝠倒」喻指「福到」。瓶耳下方各绘莲花一朵,花下所悬饰物样式繁复,似结合了「卍」(音同「万」)及「寿」字,合指万寿无疆。其下悬磬音同「庆」,暗指「吉庆」。瓶腹前后的两面大型开光,描绘的是一派闲适自在的田园耕耘景致,对于渴望返璞归真、远离案牍之苦的中国文人来说,观之定然心驰神往。实则,其寓意之深远,远不仅止于此。瓶身图画直接取材于年名作《御制耕织图》,或名《佩文斋耕织图》,英文多直译为「PicturesofTillingandWeaving」(耕织图)或「PicturesofAgricultureandSericulture」(农桑图),图册含耕图、织图各二十三幅,每页配康熙七言绝句一首。年5月14日,伦敦佳士得拍出这套年图册之刻本(拍品编号97)(图一)。《耕织图》原作出自南宋学者楼璹(公元至年),楼氏字寿玉、国器,明州鄞县(今宁波)人,曾任潜县令。楼璹对农民礼敬有加,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着书解释耕织活计。书分上下卷,公元年著成后进献高宗(至年在位),皇上龙颜大悦,认为可为劝课农桑另辟蹊径。宋代耕织图流通本有耕图二十一幅、织图二十四幅,题五言叙事诗共四十五首。此书既描述了诸多耕织工序,亦提供了所用器具的详情。及至年前后,楼璹之孙楼洪、楼深刊印石刻初版。至于后人(如南宋刘松年及若干元明画家)绘制的耕织图,泰半为楼璹版摹本。时至清代,康熙令宫廷画家焦秉贞(活跃于至年)据《耕织图》刊本,另绘殿本《御制耕织图》,以便在全国各地派发。焦氏画风展现了在清廷供职的欧洲耶稣会教士之影响,其耕织图画工一流,且结合了焦点透视的原理。当时的木刻名家朱圭(约公元至年)负责镌刻雕版。据称,每图上方的七言绝句皆为皇上亲题,实则应有一部份出自朝中鸿儒之手,但题诗的笔意概以皇上御笔为蓝本。年的刻本有两个版本,显然出自不同的雕版,一者图示钤墨印,另一个版本钤朱印,但两者的序言皆用朱印。虽然康熙《御制耕织图》是古往今来最流行的刊本,但雍干二朝仍迭有新作。乾隆年间,蒋溥曾经修改此图。据称,此乃圆明园贵积山堂收藏的唯一摹本,但乾隆于年亲自为画配诗,此后将之移放多稼轩。《耕织图》对十八世纪宫廷意义重大,除了可证诸乾隆在位期间为年版《耕织图》新配的诗句,雍正年间的绢本设色五十二页图册亦可资左证:每幅图中皆有雍正的身影,而且他还躬秉犁器,所做俱是康熙版本中的粗重农活。此图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图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14:清代宫廷绘画》

清乾隆青花穿莲龙纹长颈胆瓶

龙纹长颈瓶,瓶腹饱满,器颈转折柔润修长,绘五爪飞龙,气势万千,穿梭繁花折枝地,器形硕大无比,将乾隆帝的思古之情,华丽雄浑之品味,纳于一身。游龙穿花,跃于瓷上,源于十五世纪青花瓷,雍正一朝始见复作,至乾隆时期加以精制。龙纹乃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最重要之纹饰,象征帝王及皇权,此瓶钴蓝发色浓艳,纹饰强而有力,以堆栈法画制,仿效早明青花瓷深浓带黑斑效果,反映出当时瓷匠的高超技术。穿莲龙纹可见于明永乐朝天球瓶,此时龙纹较大,至正德朝,龙纹略小,与本品之饰相近,缠枝花地则更为密致,作于各式器形,包括瓷瓶、盘、盌等,纹饰近类此瓶。长颈胆瓶,多施单色釉,但清代匠人取其器形,却绘穿花龙纹,展时代之风。比较一永乐天球瓶,售于伦敦苏富比年4月1/2日,编号;另有一件正德渣斗,录于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年,卷2,图版,售于香港苏富比,年4月7日,编号60。此龙纹长颈胆瓶,纹饰浓丽,五龙游戏缠枝卷花间,极为珍稀,未见他例有录。一件同形瓶例,绘釉里红龙纹,青花花卉纹地,缀如意莲瓣纹,颈绘蕉叶纹,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下)》,香港,年,图版,同录另有一件雍正瓷罐,绘四龙于花卉纹间,图版89。见一雍正原型,器型稍小,售于香港苏富比年4月7日,编号。本品属乾隆年间烧制之瓶款,器身如梨,瓶颈修长,广见于世界各地重要博物馆及收藏,每款纹饰独一无二。一瓶绘山水人物,清宫旧藏,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处同上,图版。另一花卉纹款,两度售于香港苏富比,年11月9日,编号97及年11月25日,编号。胆瓶器形雅丽,乾隆朝续烧而多作单色釉瓷,如南京博物院藏一件大型窑变釉胆瓶,载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此件作品是少数存世唐英烧制的“佛前五供”之一,原有花觚一对、烛台一对、香炉一只,存世者无成套,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本品腹部开光内有唐英的署款,并有确切的用途、供奉的佛、烧制时间等信息,是研究唐英的重要实物,腹部开光处,书“养心殿总监造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此件花觚的署款与中国博物馆藏的花觚、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所藏的烛台上的铭文一致,且署写的时间都是“沈阳唐英敬制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乾隆六年春月谷旦”。因此此件花觚原来应跟中国博物馆藏的花觚、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的那只烛台同为一套,后因各种原因被拆开各自为地。另外所知的唐英的此类风格的“五供”还可见上海博物馆的、年香港苏富比所拍卖的,其铭文显示制作于乾隆五年,而从中可知,其创烧时间在乾隆五年、六年。此外,与此拍品风格一样,但所供的佛、烧制的年代不同的,还可见香港苏富比年以万港元成交一只,属“养心殿总监造钦命督理江西陶政兼管江南淮宿海三关暨江西九江关湖口大孤塘等关税课内务府庆丰司员外郎兼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五供全分虔献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二道街西口地藏王菩萨殿前永远供奉大清乾隆五年十月朔日”款。另上海博物馆藏收藏有属“养心殿总监造钦命督理江西陶政兼管江南淮宿海三关暨江西九江关湖口大孤塘等关税课内务府庆丰司员外郎兼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五供全分虔献东直门外坝北长店村四道街东口天仙圣母殿前永远供奉大清乾隆五年十月朔日”款作品。唐英(-年),清代制瓷家、书画家,篆刻家,剧作家。他的字号很多,如:俊公外,还有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一作镶黄旗。据自述,幼即供役于养心殿,历二十余载。雍正元年()任内务府员外郎,六年至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协理窑务,至乾隆元年()调淮安关,移理九江关,后调粤海关,十七年又调回九江关,仍兼理窑务,前后共二十七年。精泥土坯胎、釉料火侯,善仿古名窑,所督造瓷器均较精美,后人称为唐窑。亦工山水、人物及书法篆刻。其存世作品主要有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行书笔筒、冬青釉隶书“朱文公家训”瓷板、粉彩三果盘、青花缠枝莲花觚等,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唐英在督陶期间,还系统考察和研究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编写了《陶冶图编次》,是了解研究景德镇清代瓷业生产状况的珍贵史料,清《熙朝雅颂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他的许多字画;清人曾集其诗文为《陶人心语》。此器,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略闪青白,光泽莹润。青花发色“稳定、浑厚、沉着”,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舆雍正青花差别不大,达到了很好的发色效果。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三羊开泰尊

乾隆朝关于三羊尊的烧造记载最早见于乾隆三年。据该年六月二十五日《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乾隆皇帝曾下发“厂官釉三羊尊”让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此处所言“厂官釉三羊尊”应是雍正朝之御物,可知乾隆烧造三羊尊是借鉴雍正朝的同类实物,由此便可推知,本品烧造之时肯定借鉴了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雍正青花三羊尊,然其烧造数量甚罕,后世知之甚少,以致于古瓷界浸淫数十年的清末寂园叟陈浏亦不曾见,于《陶雅》仅提及“乾隆冬青、窑变各瓶,有匀配三羊头于肩际者”。三羊尊古雅敦实的造型体现摹古精神之一面,而三羊铺首之装饰则寓三阳开泰之意,“羊”与“阳”谐音相通,《易经》中称∶“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在下。下月为泰卦,三阳大下。”其含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乃嘉庆之征也!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绶带耳如意尊

蒜头形口,束颈,颈凸起弦纹,圆腹,圈足;因瓶口与肩所饰对称绶带耳形似如意,故称「如意尊」。通体绘青花缠枝莲纹,辅以如意云头、卷草纹莲瓣纹等边饰。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如意尊是雍正朝创新之器形,于故宫《清档》中称「双喜宝珠瓶」或「双带宝珠瓶」,其后又称绶带耳如意尊。《饮流斋说瓷》其中之「说瓶罐第七」中又记载道:「如意尊,如意尊高约六七寸,上杀下丰、口巨躯短,清初多作青花若纯色釉及暗花者亦为雅制。」传世品中之如意尊多出自雍正官窑,品种多样,尺寸有约23和26公分两种。青花品种见台北故宫藏花果纹一件(26.5公分),以及铁路基金会旧藏缠枝花卉纹一件。青花釉里红例子见天津博物馆藏品(27公分),及南京博物院藏品。另有数件单色釉例子,尤以青釉最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印缠枝莲纹一例,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纹饰数例;以及鸿禧基金会藏炉钧釉一例。此器承前朝之遗风,造型高雅隽美,青花呈色艳丽,釉色莹润,纹饰线条流畅,充分展示了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所形容:「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传世品中乾隆朝如意尊如凤毛麟角,甚为珍罕。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抱月瓶

此式扁瓶系受西亚文化启迪而出现的器形,肇始流行于永宣时期,后雍正、乾隆二朝御瓷对其均有摹制与化裁,在清宫的正式名称为马挂瓶。其形典雅尊贵,透出皇家独有的气派,深为乾隆皇帝喜欢,多次谕旨唐英为之烧制,存世所见品类繁多,可见当年烧造之盛。目前检视档案,乾隆朝关于马挂瓶烧制的最早记录是在乾隆二年。据《乾隆二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之「记事档」载,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乾隆皇帝谕旨江西御窑厂要仿烧一大批名窑古瓷,其中就专门吩咐唐英「再将小些宝月瓶、马挂瓶各样釉水花样烧造。」往后的档案尚见,乾隆三年五月初六日的「五彩马挂瓶」和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的「宣窑青花放大马挂瓶」等烧造记载。运用釉里红装饰马挂瓶是乾隆朝的一项创新,充分反映了乾隆皇帝对马挂瓶的制作尤为留心,对于釉里红纹饰的烧成效果,乾隆皇帝曾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务要花纹清真。据《唐英奏折六十二号》记载:「窃奴才在京时十月二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交出釉里红马挂瓶一件,画样一张,传旨看明瓷瓶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务要花纹清真。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拣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款送来呈览。钦遵奴才看明釉色,祗领纸样,恭捧到关,即遵旨拣选古瓷、画样内好者数种,一并交窑厂协造葆广等敬谨烧造,并谕俱造釉里红颜色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俟造得时奴才拣选送京恭呈御览。」「四月初八日:内大臣海望奉旨:着照此青云白地釉里红马褂瓶画样,交江西唐英烧造几件送来。钦此。」《乾隆七年清宫内府造办处活计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