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共有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台湾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34个省级行政区。

这34个省级行政区具体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省的行政中心城市一般称省会,自治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市一般称首府,直辖市的行政中心城市一般称市区或主城,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城市一般就叫行政中心。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往往是与行政区同名的。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近年来的网红城市重庆。

“重庆”一词其实是有大小之分的:所谓“大重庆”是指重庆直辖市,而“小重庆”则是指不含周边区县在内的重庆主城。作为重庆市行政中心的重庆主城和直辖市名称是重合的。事实上北京、上海、天津另外三个直辖市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四个词既可以指四个直辖市,也可以指这四个直辖市的行政中心。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也叫香港、澳门。

相比之下省和省会的名称、自治区和首府的名称一般是不会重合的。自治区的首府和省的省会都是行政区内的行政中心。只是由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了自治区在立法权、财政权一定的自主性,所以自治区行政中心的称呼与省略有不同: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拉萨、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银川、广西南宁这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在习惯上都称为首府。

这体现了中央对自治区民族自治人权和民族特殊性的尊重。自治区首府和省会在行政上是平级的,只是为了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才使用不同的称呼。这种对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行政管理模式的做法其实古已有之。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旨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此举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汉代在治理西域时就并没在当地设置和中原内地一样的州、郡、县这样的行政管辖机构,而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这一独具特色的行政管辖机构。曹魏代汉以后在西域设置有西域长史府进行管辖。到了唐代又在西域地区设置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进行管理。历代中原王朝在治理西域时出于尊重当地民族习惯的原因都对西域采取了不同于中原内地的治理模式。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此同时吐蕃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到了晚唐五代时期中原大地已陷入分裂状态,而同一时期的西域也形成了于阗、喀喇汗国、高昌回鹘等割据政权。结束五代十国纷乱的宋朝是一个内敛的王朝:连传统意义上以农耕为主、汉族聚居的燕云十六州尚无力收复,所以也就更不可能像汉唐时期一样开拓漠北、西域了。

中原王朝自汉代以来与西域形成的政治联系就这样暂时中断了。这一时期中原与西域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中断了,然而彼此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依然客观存在。当时西域喀喇汗王朝的可汗自称为“桃花石汗”或“东方与秦之主”。在喀喇汗王朝人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秦是由桃花石(宋国,即宋朝)、契丹(辽朝)和喀喇汗国组成。

这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喀喇汗王朝认为他们就是中国人,中国是由当时的宋、辽和喀喇汗王朝三者共同组成的。元、明两朝控制着新疆东部地区并在此设有哈密卫;同一时期新疆中西部地区则处于察合台汗国以及由其分化演变而来的叶尔羌汗国统治之下。年统治着如今新疆中西部地区的叶尔羌汗国被噶尔丹的准噶尔汗国所灭。清王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才最终平定准噶尔部。

乾隆二十年(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此后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准噶尔部在消灭南疆的叶尔羌汗国后曾将南疆的伊斯兰宗教领袖大、小和卓扣押,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其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阿睦尔撒纳率准噶尔残部叛乱时大小和卓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

乾隆二十二年(年)大和卓霍集占杀死清军副都统阿敏道后举兵自立。次年(年)乾隆皇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交战。乾隆二十四年(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在今阿富汗东北部),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至此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再次被中原正统王朝纳入版图,乾隆因此地为清朝疆土故命名为新疆。

清代在中原汉地设有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个行省(合称”内地十八省“)。除此之外清王朝在东北设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外蒙古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在新疆设有伊犁将军辖区;在西藏和青海分别设有办事辖区。清代对新疆的统治比起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已更为稳固。

清代伊犁将军的驻地位于如今新疆伊犁霍城县的惠远古城。那时新疆的首府就在伊犁,而不是如今的乌鲁木齐。早在新石器时期乌鲁木齐就已出现人类活动的痕迹。秦汉时期如今的乌鲁木齐一带是车师国的地盘。丝绸之路开通后乌鲁木齐处于北道要冲之地。唐代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下辖4个县):如今的今乌鲁木齐即为四县之一的轮台县。年出征准噶尔的清军在如今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

驻守当地的军官在给朝廷的上书中根据古准噶尔蒙古语"优美的牧场"之意将此地称为“乌鲁木齐”。乾隆二十三年(公元年)随着人口增长以及屯垦、商贸需求的日益增长促使驻守乌鲁木齐的清军在如今的南门外修筑了一座土城。这座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的土城就是如今乌鲁木齐城市的雏形。乾隆二十八年(年)在将旧土城向北扩展后达到周长五里四分。

这一工程竣工之后乾隆皇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所谓“迪化”就是“启迪教化”的意思。乾隆皇帝取这个名字的本意是:启迪教化当地少数民族,使他们从此有尊王服从之心,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再反叛了。乾隆皇帝给这座城市命名为“迪化”之后当地官员给朝廷的上书中仍混用“乌鲁木齐”和“迪化”这两个名字。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年)乌鲁木齐同知正式改为迪化州知州。

在此之后的近年时间里迪化一直都是这座城市的正式名称。年左宗棠率军从阿古柏侵略军手中收复新疆。年清政府将原伊犁将军辖区改为新疆行省。新疆设省后原伊犁将军的职能被设于迪化的甘肃新疆巡抚替代。迪化从此取代伊犁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年迪化州升级成为迪化府。民国时期迪化府改为迪化市。这一时期的迪化其实应当称为新疆省会,因为从年以后新疆已改为和内地一样的行省建制。

年9月25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入迪化城。秉承民族平等政策的新中国人民政府下决心与封建王朝时代的民族压迫、民族剥削遗毒做彻底的告别。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彰显权威在少数民族地区取了一系列含有“绥”、“化”、“平”、“镇”、“宣”这类字眼的地名:如今的呼和浩特在历史上叫归绥,如今的丹东在历史上叫安东,新疆巴里坤在历史上叫镇西......

新中国为彰显民族平等的新气象就对这些地名进行了修改。在这一过程中迪化于年2月1日恢复原名乌鲁木齐。修改名字是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文化上的表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则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政治上的表现。年9月新疆省一届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成立新疆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筹委会。这一组织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三年的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工作。

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批准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10月1日新疆省的建制被正式撤销,以原新疆省的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也就在这一过程中由省会变成了首府。截至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4个地级市、5个地区、5个自治州、11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此外新疆还有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