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应该非桃花莫属了,几乎每个公园都有一片桃花林,一到春天就去赏桃花的人络绎不绝,在桃花林中换各种姿势拍照,也算表达了对桃花的喜爱之情,那么古代人是怎么评价桃花的呢?
唐代民间种植桃花的情况很普遍,高适有“时代种桃李”之句,独孤及也说“桃杏满四邻”,可见许多民众喜欢种桃花、赏桃花,这也跟桃花易于种植生长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另一方面,古人又对桃花抱着一种很矛盾的心理,晚唐文人皮日休就曾言,世人“以众为繁,以多见鄙”,桃花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审美评价,这种情况在宋人那里更为明显。
宋代品花风尚尤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而且桃花色彩艳丽,不符合宋人清雅的审美追求,因此常被认为不够庄重,陆游就曾多次在自己的诗作中斥责桃李,桃花是作为其所欣赏的梅花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俗人爱桃李,苦道太疏瘦”(《雪中卧病在告戏作》),“饱知桃李俗到骨,何至与渠争着鞭”(《雪后寻梅偶得绝句十首》),“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王安石《咏梅》一诗也说:“望尘俗眼哪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桃花艳丽的色彩,在宋人眼里显得过于妖艳和俗气,与那些象征高洁的花卉相比,桃花显然成了品德败坏的代表,但是花色和花形都是大自然的造作,浑然天成的美好是不能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的。
即使是深厌俗桃的诗人陆游,在一次泛舟观赏桃花后,也不禁称赞二月桃花盛放的美好景象:“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陆游这种主观上摒弃桃花,而又不由自主为桃花之美所折服的矛盾心理,在古代文人中非常常见,事实上从另一层面来说,桃花在品德修养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急切想为桃花翻案的皮日休就说,世上的那些花卉“或以昵而称珍,或以疏而见贵,或有实而华乖,或有花而实悴”,唯有桃花“其花可以畅君之心目,其实可以充君之口腹”,价值最高,他不禁高呼自己要重修花品,将桃花列为第一。
事实上早在汉代的时候,司马迁就已经注意到桃花的美好品德,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就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盛赞李广将军不张扬的高尚品性,桃李既有芬芳的花朵又有甘甜的果实,它们不会说话只是默默地供人们赏花、尝果,人们为花果所吸引,来往不绝,树下就自然走出一条路来,这种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精神,不正是被人们鄙夷的桃李之辈的高尚品质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