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佛山旅游的文化地标,是一个到了佛山必须打卡的地方,它在佛山的地位类似于天安门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解放碑之于重庆、小蛮腰之于广州,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里面的文物荟萃,涉及多种文化,所以有东方艺术之宫的美誉。
在前面的文章中,渝帆曾对祖庙进行过大量的介绍,想对祖庙的灰塑单独介绍一下,因为这里的灰塑在渝帆看来,岭南地区仅有广州的陈家祠可以与之媲美,甚至在一些方面,祖庙还更胜一筹,比如全长31.7米的陶塑瓦脊,不仅是我国现存最长的一条陶塑瓦脊,还被冠以“花脊之王”的盛誉。
参观祖庙,三塑二塑是绝对不容错过的,三雕二塑中,木雕、砖雕、石雕全国各地的古建都比较多,但陶塑和灰塑算是岭南的特色,祖庙的陶塑是因为边上的石湾是著名的南为陶都,所以地利之便,而灰塑又叫“灰批”,是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内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据记载,灰塑在唐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便得到广泛应用,而祖庙就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那时正是灰塑盛行之时。
到了明清时期,很多祠堂、寺院和豪门大宅建筑基本上都会用到灰塑做装饰。灰塑有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法,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非常适合岭南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此外,灰塑不需烧制,可现场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佛山是明清时候的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极大的刺激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上到豪门富商,下至平常小康之家,都比较注重生活环境的装饰,所以灰塑这门民间工艺便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说当时的佛山,很多的泥水匠人都会做灰塑,就像今天的泥水工都会砌墙一样。
民间工艺的发展往往与国运相连,到了晚清至民间时期,国运动荡,战火频繁,所以灰塑的需求也开始萎缩,尤其是民国之后,灰塑慢慢不再流行了,因为灰塑的施工进度慢,人工成本高,天然材料价格涨价,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谁还有心思好好的建造房屋呢?导致灰塑的市场需求减少,同时大批工匠流失,后面的人也不愿意再学。
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大家都比较穷,所以像灰塑这种费钱、费时的装饰也少有人愿意做。后来到了六七十年代,很多难得保存下来的精美灰塑作品又被当作“四旧”打倒,制作灰塑的艺人寥寥无几。这种情况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再才开好转,佛山所在的岭南地区经济发达之后,人们便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这时候灰塑才开始受到重视。
灰塑造型立体感强,造型层次丰富,多体现屋与屋、房与房的层次结构关系,整体玲珑通透,主题突出,线条粗劲,色彩丰富,自然色运用较多,多体现出浓厚的民间装饰风格。
祖庙上的各种陶塑、灰塑算是佛山、甚至岭南陶塑与灰塑的巅峰之作,很多都是历史典故,人物做得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尤其是顶上的屋脊更是精雕细琢,堪称巧夺天工。
“桃园三结义”是祖庙灰塑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位于崇敬门顶脊,据说是民国三十一年()祖庙修缮时,由佛山著名灰塑艺人布根泉制作。整个作品为多层式立体雕塑,表现的是刘、关、张三人于桃园结拜时焚香拜祭后举杯畅饮的情景,关羽在左,刘备居中,张飞在右,两仆童侍奉其后,背景装饰有美艳的桃花,苍郁的古柏。工匠利用灰塑材质可塑性强的特点,以纯熟的手法,对人物衣饰、造型、布局处理得准确适度,更能把握人物面部表情的典型性,刘备的仁慈宽厚、关羽的忠义仁勇、张飞的骁勇善战的人物个性特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体现了佛山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水平,可算是祖庙乃至佛山灰塑中精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