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大宗祠门前的石雕。
栩栩如生的木雕。
黄氏大宗祠。
佛山市高明区城郊有一片临水的古老村舍。从高空俯瞰,这里屋舍俨然,土地平旷,四周环绕着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理想乡村田园。
这个村落名“敦衷”,寄托了该村先人对后人品性敦厚、衷心和善的期许。流水潺潺,光阴流逝,建村多年,敦衷村民一直不负先祖期望,敦厚待人、以善为乐,这一幕幕故事都记录在村中的黄氏大宗祠内。
多次搬迁终落户开枝散叶人敦厚
从荷城中心城区出发,过河江片区,汇源豪庭小区的背面就是敦衷村。该村东有秀丽河流淌,东南与古孟村相连,南邻河江村,西邻石演村,西北邻良江村,北与古杨村相接,地势平坦,聚落呈长方块状分布,有敦衷岗、大印顶岗两处高点,地形最高处约40米,自古便是膏腴之地,鱼米之乡。
敦衷建村颇早。根据清末村人编撰的《黄氏家谱》,唐末,敦衷村黄氏先祖黄惟坚因避乱南迁岭南,卜居于高要县金湾里(后改名金利村,再后又改三甲村)。南宋末年,时局动荡,黄惟坚十五世孙黄应举再次举家搬迁,定居敦衷唐前坊,于是,黄氏开始在敦衷开枝散叶。
不过,敦衷村在正式记录中大多以“丹冲”的名字出现。村中故老相传,敦衷村建村之初,原名“单涌”,因村前有一小涌而得名。后有贤达认为“单涌”太俗,于是取“单”的近音字和“涌”的同音字,将村子改名为“敦衷”,寄寓村人品性敦厚、衷心和善之意。而原本的“单涌”村名也未被放弃,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后来逐渐演变成同音不同字的“丹冲”。因此,地图上至今仍只有“丹冲”而没有“敦衷”。
“敦衷”二字,更符合大多数村民对村名的期许。64岁的敦衷村前村民小组组长黄景伦指着村口牌坊说,牌坊上书的“敦衷大道”四个大字足以说明一切。
深藏明代石雕气质隐逸藏拙
穿过村口牌坊,很快便能看到连片古民居。这些明清式样的广府民居共32座,有镬耳屋、青砖屋、廊吞闺屋等经典造型,结构统一,坐北向南,每座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均建于清代,多数保存完好,至今仍有使用痕迹。
位于民居群东南方的,就是黄氏大宗祠。这是一座坐西向东,三间两进格局的典型清代岭南宗祠。它占地约平方米,有镬耳封火山墙,花岗岩石脚,瓦面两面坡碌瓦筒,灰塑龙船博古脊和大门石台阶。
祠内的花岗岩鼓台与方身檐柱均是穿斗抬梁式梁架混合结构,其中前廊为花岗岩石雕抬梁,图案精致、生动。宗祠左右设青云巷,巷门额上书写“珠联”“璧合”。年,该祠被列入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宗祠正门墙上,画着两位黄姓隐士的轶事:左边一幅,是赤松子黄初平施展法术,叱石成羊;右边一幅,是诸葛亮岳父黄承彦骑驴吟诗,为三顾茅庐的刘备指路。这两幅壁画虽年代久远,但今日观之,仍色彩明艳,线条清晰,画中隐士衣袂翩翩,十分精美。
敦衷黄氏族人行事颇有隐逸藏拙的气质。如果不是入村打听,大概没多少人知道,这里除了古民居群,居然还藏着区内罕见的明代石雕和清代古埠头。
敦衷村的明代石雕,有貔貅和石狮子,都是红砂岩石质,呈蹲坐式,工艺精细,栩栩如生。两石雕神像立在村口,驱邪护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等传统节日和喜庆日子,村民都会来此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敦衷村的古埠头保存完好,埠头分前后两处,用黄色麻石砌成,共24级,每级约12块长形石头,相传是乾隆年间,敦衷先民雇人专门从西樵官山运石过来修建。
以前,当秀丽河水涨时,村民从古埠头出发,顺流而下可以从秀丽河出沧江、到三洲,再由三洲码头乘船到广州、江门、广西等地;逆流而上,则可以到达明城、更合。村里老人回忆,以前,古埠头经常停满“疍家艇”,人、货都在宗祠前汇集,还有唱戏班唱大戏,最是热闹不过。
赡养孤寡老人弘扬传统美德
推开大门,走进黄氏大宗祠,可以看到该宗祠分为前座和后座两进,中间有天井隔开。前座高大雄伟,雕梁画栋。门口石柱下有精美兽刻,栩栩如生,颇有神韵。一扇红木屏风装饰将前座与天井隔开,站在前座往里看,整个宗祠显得既肃穆,又深厚。
前座的墙上挂满了泛黄老照片。其中绝大多数都已模糊不清,仅剩几张能看清相中人面容。照片下方的注释显示,这是黄氏族人每年给村里老人集中祝寿后的合影。
黄景伦介绍,敦衷村自古就有尊老敬老传统。每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用米粉拌和芋粒,炊熟后撒上芝麻、葱白、香油,合家老少围着吃,取团圆之意,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重阳佳节,散居各地的黄氏宗亲也会筹钱合力,在宗祠内给老人办围餐,祝老人们健康长寿,永葆幸福。
“这顿围餐,以前规定必须要由村人亲手烹煮,才能显出孝心。后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村民难以兼顾,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允许聘请外面的师傅制作,但钱和材料还得村民自己准备。”黄景伦介绍。
除此之外,记者获悉,在黄氏大宗祠后面,原来还立着一栋“老人屋”,是为村中鳏寡孤独老人专门准备的房子。村里无儿无女的老人搬进去后,敦衷村民将集合全村之力赡养他们,为他们养老送终,以此确保村里每位老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黄景伦说,在他年轻时,老人屋里还住着几位堂叔伯婶,年轻力壮的村民会轮流到老人屋服侍,将他们当作自己父母一般照顾,直到后来政府普及了农村低保和五保,村民们实现了老有所依后,老人屋才逐渐荒废并被拆除。
积极捐资助学建设美好家乡
走出前座,穿过干净的天井,便到了宗祠的后座。后座堂中有匾,题曰:孝思堂。两旁有木刻楹联题:敦睦乡间同建祖祠美奂美轮万年不朽应念侨贤功伟颂,衷诚村梓创兴学校作育英才百载树人荣显群秀振家声。
这是一副赞颂黄氏外出族人不忘桑梓、热心家乡建设事迹的楹联。原来,自清末以来,一些敦衷村民背井离乡,外出讨生。据统计,截至年,祖籍在该村的香港同胞人、澳门同胞46人,还有很多分布在广州、中山、江门等地,总人数过千。而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大多分布在美国、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等地。
这些外出谋生的黄氏宗亲,发家后不忘桑梓,积极捐资助学,热心家乡建设,其中尤以旅港乡贤、有“拉链大王”美誉的黄忠和最为知名。
黄景伦回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黄忠和多次回乡帮助家乡发展。“忠和伯父累计为家乡捐资多万元,联合旅港乡亲黄佩芳、黄日崇等,建起应举小学、文化室、群众大会堂、体育场、贯村水泥大道、饮用水埗头、进村牌坊、粮食加工厂八项工程。”黄景伦说。
黄忠和热心敦衷村发展以及高明发展。他捐助过的高明项目包括泰和中学校舍、高明大桥等。他历任高明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常委,高明市海外联谊会理事会会长、侨联会顾问等职。年,他获高明颁发“荷花奖”二等奖;年,获佛山市“两个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嘉奖。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世代务农的村民纷纷洗脚上田,成为新的“城里人”。然而,走出农村,敦衷人仍旧保持着品性敦厚、衷心和善的特质,为高明发展默默贡献力量。
在近年实施的“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敦衷人共清理拆除村中危旧泥砖房、残垣断壁、乱搭乱建、水沟渠塘等20多处,清理村道巷道近2公里,平整场地余平方米,清理积存垃圾60多吨,有效解决了乡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柴草乱堆、农具乱摆、畜禽乱跑、危旧房乱象、建筑乱建等突出问题。在大宗祠的沉默见证下,这座高明古村正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来源:佛山日报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