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雕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精湛的雕刻艺术很早就运用到了宫殿、园林、寺庙的建筑上,为古代建筑群增添了绚丽无比的艺术装饰效果,从而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民间传统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刻艺术也带进了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使民居更具感官上的艺术效果,更和谐协调,也更富于生活的气息,这也成了民间尤其是富裕的大户在设计建宅时必要考虑的,用以提高住宅的文化品位。
中国传统的这“三雕”艺术原本就是从民间发源起来的,因此它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地方色彩,北方的石雕,皖南的砖雕在历史就十分有名,随着交流融合,普及到了华夏各地的民居中。在山西大院群落里,处处都有精心设计,构思巧妙的雕梁画栋,在这其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王家大院就是将砖雕、木雕、石雕这“三雕”艺术应用到了极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我国对王公百官和庶民宅第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民宅建筑不许在布局和规模越僭官宅皇宫,只能用砖、木、石等普通原材料在建筑的某些部位进行装饰。这就决定了我国古代民居只能从紧凑中求舒适、从质朴中体现华丽的特点,对某些重点部位进行装饰,从而在整体上加强建筑和环境美。因此民用的砖雕、木雕、石雕就是按照这个原则对建筑进行装饰的。可惜,唐宋以前的民居现在已经很少了,只能从明清以后保存下来的一些民居中来了解中国民间雕刻的特点。而王家大院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在中国,可以说住宅大院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承载体,大院中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体现了实用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王家大院的建筑艺术博大精深,巧夺天工,在貌似千篇一律的北方宅院中寻求变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使用砖雕、木雕、石雕的艺术效果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
王家大院的建筑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形成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的中国特色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精心设计的砖雕、木雕、石雕,使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建筑装饰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山西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正是通过大量的使用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使建筑更显绚丽精致、雍容典雅。王家大院将这种建筑艺术应用的淋漓尽致,成为清代“纤细繁密”风格的集大成者。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
王家大院各个宅院中无处不在的各种石雕、砖雕、木雕艺术作品,承载了古老中国的传统习俗,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用砖、木、石、瓦等材料,以意、形、音的方式,或明示或暗地蕴藏着吉祥的人生观和富含哲理的雅俗文化。双狮护门(方言“护”音同“福”)、五福捧寿(福寿安康)、凤戏牡丹(大富大责)、喜鹊登梅(喜上眉梢)、麒麟送子(贵子临门)、五子登科(光宗耀祖)、岁寒三友(松、竹、梅)、四狮护栏(事事如意)、一清二白(琴为乐器,白为白菜,做官人家取一清二白之谐音)、猫蝶闹春(取耄耋之谐音)、渔樵耕读、出将入相、梅兰竹菊等等,无不体现居室主人的情趣追求,也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才华。
王家大院有一幅石刻《四逸图》,表现了士大夫追求快乐健康的思想。姜太公钓鱼渭水边、诸葛亮躬耕南阳、严子陵退隐严濑、陶渊明隐居桃花源一类的历史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位置,打柴、钓鱼、读书、耕田是人生最大乐事,也是中国士大夫逃避现实时的最佳生活方式。
建筑中不论砖雕、石雕还是木雕,尽管这些都是住宅和附属在建筑物上的部件,如门罩中的砖雕,院中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檐下檐条,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都是一幅独立的画,是一件完整独立的艺术品。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传统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再现了生活的本质,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同时又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