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龙岭古道

满眼绿色,一路温情

作者/胡加斋

1

周末,阳光明媚,树木葱茏,我挡不住山间秀色的诱惑,欣然去爬松龙岭。

松龙岭,位于大峃镇沙垟村至里阳乡垟外村猫狸塘,始建于明朝,全程约2.4公里,为文成著名的红枫古道之一,年被列为第六批文保单位。

松龙岭始于沙垟村。沙垟,因该地从前为泗溪左岸沙滩而得名,上片称上沙垟,下片称下沙垟。此时的沙垟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旧城改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入口处

我从法院后山脚下起步,上行一百余石级,便见一道水渠。此渠原先为“百三电”引水渠,年建成。电站废弃后,水渠干涸,水栋被整修成休闲步道。沿着步道往南走二十余米,便见一座水泥桥横跨在渠上,渠对面有一道石级往山上斜伸,这里便是松龙岭入口处。走进入口处,上行十余米,猛见道旁枫树林立,千姿百态,景象各异:高大的,挺拔苍劲,深沉而魁伟;矮小的,凝神伫立,傲然而肃静;笔直的,袅娜多姿,端重而典雅;斜伸的,摇曳俏丽,俊秀而洒脱……

据林业部门统计,松龙岭古道上共有株枫香树,最年长的有年。此时正值初夏,枫叶新长,密密麻麻,一片翠绿。鸟儿在树上欢唱,阳光透过枫叶投射到石阶上,阶上斑斑点点,闪闪烁烁,似金色的鲤鱼在池塘里跃动。真可谓“一径通幽凉夏至,日光星点叶隙间”。

▲枫树下的古道

树荫底下,凉风习习,幽深晦暗。一群游人从桃花石铺成的路面上走过,他们拍着照片,宁静祥和,悠游自在。我惬意地坐在石阶上小憩,深深感受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温情。

2

我沿着古道缓缓前行,路边时有小花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一阵阵清香,蜜蜂“嗡嗡嗡”在花丛间飞舞,小蜥蜴“嗖”的一声直往草丛里窜去。不经意间,岭旁出现几座泥墙屋,墙体斑驳,这里便是歇场自然村,属苔湖山行政村。原先村里有90余人,有姓金的,姓王的,姓林的,如今村人大多迁走,或居县城、或出国创业。有的泥墙屋已经倒塌,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屋旁依然翠竹林立,泉水叮咚。我正在感叹唏嘘之际,忽见一座泥墙屋里跑出一群小鸡,有黑的,有灰的,有白的,“唧唧唧唧”地在院子里觅食,宛若一个个圆嘟嘟的小皮球在滚动,给沉寂的歇场带来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歇场泥墙屋

泥墙屋旁边有一棵大枫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投下一片阴凉。树旁立着一座崭新的亭子,两层,水泥建构,碧瓦飞甍,墙体雪白,唤作“念乡亭”。据《重建念乡亭碑》记载:此亭始建于年,因亭体老化,年村人筹资重建。村人重建此亭,缘于浓浓的恋乡情怀。他们外迁之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期望返乡重建故里,但道路交通成为瓶颈,遂重建此亭表达款款深情,也给路人提供一处歇脚的场所。

▲念乡亭和金畔相公殿

念乡亭后是金畔相公殿,原称“地主殿”,始建于光绪末年。起初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后村人亦筹资重建,年竣工,改称为“金畔相公殿”。

金畔相公,姓金名尚激,字一崔,大鹤象溪(今大峃镇珊门村)上屋人,在世约为明宣德至嘉靖年间。据传他独资兴建白云庵(岩庵),并疏浚徐村鱼潭至林店尾的河道。卒后,乡人念其多做善事,奉他为“地主”,立殿表达崇敬之意。据说,村人每年正月都在金畔相公殿聚集做年头戏,抒发“山路转连连绵绵,人念乡朝朝暮暮”之情。

▲茶堂钓鱼池

我在念乡亭里小憩后继续前行,前面是一段陡坡,坡上烈日炎炎。站在石阶上往西看,不远处有一碧池,形如一弯明月,池水澄澈,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树木。池边有一排座椅,原是供游人休闲垂钓用的。此处叫茶堂,住着赵姓人家。主人家在此盖起新房,一边经营着钓鱼池,一边种植着庄稼和水果。

一想起茶堂的名字,我便感口干舌燥。树荫底下,忽传来一阵叮叮咚咚的响声,低头便见岩石间流出一股清泉,细细的,波光闪闪,颇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韵味。

▲长垄坑

掬一捧泉水放进嘴里,凉凉的,甜甜的,精神飒爽,倦意顿失。走上陡坡,山岭又变平缓,路边出现一片松树林,松叶苍翠欲滴,树干秀芹挺拔。走过松林,耳边隐隐约约传来一阵潺潺的水声,抬头一看,便见山湾里有一股清流从崖壁上倾泻而下。此溪叫长垄坑,发源于山顶上的龙儿头自然村,流向山脚下的泗溪。溪上有座石桥,桥边立着几块平整的石头。到溪里洗一把脸,坐在石头上小憩,感觉身上每一个细胞都享受到一丝清爽,一份惬意。

3

在长垄坑前,不少游人抬头望一眼龙儿头崖漈便折返而回。我则游兴未艾,继续前行。由于山势陡峭,石阶呈“之”字形歪拐上升。起初岭上依然有枫树遮阴,往上便无高树,道旁只有蓈萁和一些低矮的灌木。阳光直直下射,我不免大汗淋漓,腿脚松软,萌生折返之意。忽而鼻息里飘进一缕清香,细看岭旁竟开满檵木黄花,细长的花瓣在风中摇摆着,如一只只蝴蝶不停地扇动着翅膀。我走在石阶上,宛若在花径里穿行。我不由得兴致勃发,铆劲向上。愈往上,山岭便愈加变幻多姿,时有翠竹夹道,时有虬枝相迎,时有杜鹃含笑。走走看看,不觉已近山顶,路边出现一座路亭,木架结构,白墙黑瓦,四周树木荫护。亭旁有一石碑,碑文字迹模糊,依稀可见“崇岭堂”字样,曰刘姓人家于咸丰九年()修缮,至今已余年。我想里阳乡未通公路之前,歇脚的、纳凉的、避雨的,常在此聚集,热闹非凡。他们也定然感念建亭者的仁慈之心,善义之举。

▲岭旁檵木黄花

崇岭堂下有一片竹林,竹叶青翠,一根根竹笋破土而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一趟趟地往亭子里扛竹笋。不久,亭里便叠满一大堆。我惊讶老太太耄耋之年竟有如此强健的筋骨。我低头细看竹笋,肉质肥嫩雪白,纯属正宗的“黄泥笋”,我不免嘴里生津。

▲崇岭堂

走出崇岭堂,我又铆劲上行二十余米,抬头便见“红枫庄园”牌匾,左右皆有楼房。这里是为游人提供餐饮之处,只是枫叶未红,游客稀少,故而停止营业。

走过“红枫庄园”,眼前出现一条平整的水泥路。我驻足路边向西望去,只见碧蓝的天空下,山峦连绵起伏,泗溪河玉带似的在山脚下环绕。河边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宽阔的柏油路贯穿南北,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我的眼前似正在展现一幅壮丽秀美的山城画卷。

▲高山别墅

我转身西望,只见马路对面山脚下立着两幢别墅,红色的墙体,白色的栏杆,色彩柔和,清新大气。我走进院子,里面空荡荡的,显然主人已外出。别墅的旁边是一座座砖瓦房,阶梯式的在山湾里上下排列,有的已经坍塌,有的正在重新修葺。这里便是龙儿头自然村,原属里阳乡垟外行政村。因村后山有一岩石,形似龙,头朝村,因岩石不大,村民称之为“龙儿头”,移作村名。村人为刘基后裔,先从南田迁往龙湾白水,后回迁大峃石坟垟,又迁龙儿头种山,历4代,约年,人口余。如今村人大多迁居大峃,也有不少人去国外创业,只有几位老人留守在村里。

▲龙儿头自然村

别墅后面的徐三公殿被修缮一新,一位老人悠闲地靠在廊椅上休息。老人说,逢年过节的时候,这里依然香烟袅袅,热闹异常。是啊,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必定要离开故土去外面的世界拼搏一番。但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他们心中的那一缕乡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时过正午,我迎着满眼的绿色,缓缓走下松龙岭。

?E·N·D?

声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