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西方语言中,中国的名字叫做“China”,有人说这个China和瓷器(china)有关,有人认为和景德镇的古名——昌南有关,还有人认为和秦朝有关。实际上,西方人最早将中国称为“Sinae”,意思为丝国,而不是称之为China。
China最早出现于公元1世纪以后,大约是东汉时代,当时一本希腊文写成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首次将中国称呼为“Thinae”,也就是现代China一词的来源,用音译就是“支那”。大约在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就基本将中国称呼为“sina”或者“thina”,这两个词都是“支那”音译。
从古代罗马时代的地图来看,西方人往往将路上丝绸之路到达的北中国称为“Sinae”(丝国),而将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的南中国称为“sina”(支那)。为什么会出现sina这个词,这个就和印度有关系了。
印度历史上将中国这一块地区称为“Ci^na”,也就是“震旦”,也可以翻译为“支那”。《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国王问唐玄奘大唐国在哪里,离印度多远。唐玄奘回答:“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这里的支那到底是什么意思,目前还有很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支那意译过来就是“震旦”,也就是东方日出之地的意思;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支那就是文物国之意。两种说法都非常有道理,其中第二种说法比较有意思。众所周知,中国的本来名字应该是“华夏”“中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如果说支那一词就是文物国的意思,那么不正和“华夏”一词的意思相近了吗?
希腊化时代,希腊化通过印度了解到了中国,并且基本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有了简介的交流,因此他们就按照印度的说法,将中国称之为“支那”,也就是“Sina”。有人说“支那”一词来源于秦或者晋,这都是不合理的,因为两国并非在中国南方。
实际上,支那一词是印度人对中国汉族人的称呼,也就是说“支那”基本等同于“华夏”。我国一些南方民族将汉族称之为类似于支那的发音,如毛南族称呼汉族为“Cin”,苗族称呼汉族为“Cen”。有学者认为,这里的“Cin”可能和楚国的简称“荆”有关。
我参考一些资料后发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称呼。如柬埔寨语中,中国一词发音接近“zhen”,在泰语中国,中国一词的发音为“jin”,缅甸古代将中国称之为“cin”。印度对中国称呼为“Ci^na”,其词根明显来自于东南亚。
现在西方语言中的“China”一词,是在元明清时期才演化出来。汉朝之后,一直到唐朝,中亚各民族对中国的称呼有“拓跋”(Tabac)和“契丹”(kitai)。到现在,东欧、俄罗斯和许多中亚国家中的“中国”一词依然是“契丹”。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中国北方称之为“契丹”,将中国南方称之为“China”。实际上,当时的欧洲人也只是搞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直到利玛窦来中国考察后才确认契丹就是中国。
另外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词语就是“桃花石”。早在公元7世纪初期,东罗马的史学家就讲中国称为“桃花石”(Taugast)。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这里的“桃花石”源于“拓跋”。后来的突厥人就将唐朝称之为“桃花石”,如此“桃花石”就演变为突厥系民族对中国的称呼。有意思的是,回鹘人在西域征服突厥人,建立喀喇汗王朝后,就自称是“桃花石汗”,可见回鹘人很早就已经有了中国认同感。
在《突厥语大词典》中,对“桃花石”一词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其中说桃花石就是“摩秦”的名称,这个“摩秦”分为三部分,其中上秦位于东方,也就是当时的北宋;中秦是契丹,也就是辽国;下秦是八儿罕(喀什噶尔),也就是喀喇汗王朝。突厥人对中国的称呼,对中亚、西亚很多民族影响很大,如穆斯林史家比鲁尼的著作将中国称为“Tamghaj”,多桑在《蒙古史》中把中国叫做“Tamgadi”,这些都是“桃花石”的意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