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读书声”与“琅琅读书声”比起来,其读书水准简直是云泥之别,那到底哪一个是“云”,哪一个是“泥”,君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
正本清源,先看“朗”这个字的历史演变:
甲骨文和金文中暂未发现“朗”字的身影,那就只能从“朗”的篆文字体开始讲起。
篆文中,“朗”字是由“良”(表美好)和月(表月光),联合起来即表示:月光明亮,令人感觉良好。
隶书将篆文的“良”改成如今朗的左侧那样。
引申思辨:“明”和“朗”二字,都有光线充足,清晰之意,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明”侧重于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于表示月光充足。
《说文解字》中说:朗,明也。也就是说,“朗”很早就已被用作“明亮”的统称代名词了,而其本义“月光亮”被使用得并不多。嵇康在其《琴赋》中有一句“朗月垂光”的话,取的正是“朗”的本义。张籍在《关山月》一诗中也有用到:“秋月朗朗关山上,山中行人马蹄响。”
“朗”字取“明亮貌”之义时,不分日月差别,不分实指与虚指的情况则是多数,如: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大雅·既醉》(这是周王祭祀祖先,祝官代表神主对主祭者周王的祝辞。此句大意为:您的伟大光辉是那样光明又长久,高风亮节将使您必得善终)
其圣能光远宣朗。——《国语·楚语下》
新而不朗。——《淮南子·原道》《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潜《桃花源记》天朗气清。——王羲之
龚自珍《宥情》:“异哉!其心朗朗乎无滓,可以逸尘埃而登青天。”
袁鹰《十月长安街》诗:“曈曈红日,朗朗乾坤,万里长空,宽广大道。”
......
二
再看“琅”,金文中,它由玉部,即今斜王旁(跟玉石有关)和“良”(“良”是“廊”的本字,甲骨文像宫殿两侧或四周沟通其他建筑的游廊)组合而成,其本义为一种建筑形态,——用冰清玉洁的美玉(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宫殿廷廊。因此,“琅”的造字本义为: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是古代帝王侍卫、侍从、顾问、医师等等候召唤的地方。
请记住:琅是美石,是玉。
思辨延伸:
“瑯”,“郎”都是“琅”的异体字。
“琅”和“瑯”(郎)是宫殿区内用冰清玉洁的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廷廊;
“玡”和“琊”(邪)是宫殿区内令人惊艳的玉砌回廊。
因此古籍中“琅玡”也写作“琅琊”,或写作“琅邪”,或写作“瑯琊”,或写作“瑯邪”。
关于“琅邪”一词,段玉裁的考证是:
始皇立琅邪郡,为三十六郡之一。而汉因之。寻周时琅邪之名未知何解。许君以其字从邑。傅合郡名为释耳。《九经字样》曰:郎邪,郡名。郎,良也。邪,道也。以地居邹鲁,人有善道,故为郡名。今经典玉旁作良者讹。未知其说所出。古书无作郎者,且琅邪齐地,非邹鲁地。
今天的说法是:
琅邪、亦作琅玡、琅耶,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琅琊治所临沂可谓辉煌灿烂,诞生了以琅琊王氏、琅琊颜氏、琅琊诸葛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临沂还是东晋司马睿皇族龙兴之地。
电视剧《琅琊榜》改编自网络小说《琅琊榜》,这个名称作何解释?用一句简单的话说,《琅琊榜》就是借一个历史地名架空历史的一部小说而已。其小说起引时讲到,南朝梁时,琅琊阁位于琅琊山顶,是天下最神秘的地方,备受江湖景仰。琅琊阁为江湖儿女每年都会发行各大排名榜单,是为“琅琊榜”。
三
话说回来,“琅”的本义即是“宫殿区内精美的玉砌廷廊”,这个本义后来由“廊”代替。
《说文解字》:琅,琅,似珠者。许慎以为,“琅”即“琅”,是一种珠状的玉石(补充,“珠”字,篆文由玉(玉,透明的)和朱(朱,丹丸)组成,造字本义:比喻沙子长时间在蚌肉内演变成的莹润丸子,还是一种玉石)。
对此,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也有相关探究:
琅,似珠者。
《尚书》:璆琳琅。《郑注》曰:琅,珠也。
《王充论衡》曰:璆琳琅,土地所生,真玉珠也。鱼蚌之珠,与禹贡琅皆真珠也。
《本草经》:青琅。
陶贞白谓,即蜀都赋之青珠。而某氏注《尚书》,郭注《尔雅》、《山海经》皆曰:琅,石似珠。玉裁按,出于蚌者为珠,则出于地中者为似珠,似珠亦非人为之。故郑、王谓之真珠也。
不论是出于地中的“似珠”,还是出于蚌中的真珠,反正“琅”有一种含义是“珠”,“玉”(即美石),这一点已无疑,这也与其早期“廊”的原始意义,——“玉石廷廊”是相关的。古籍中也有明证:琅,琅,玉名。——《广韵·唐韵》厥贡惟球、琳、琅。——《书·禹贡》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树。——《山海经·海内西经》
......
四
“琅琅”做拟声词讲时,跟“朗朗”形容起声音时比起来,其内涵简直是大相径庭。
“琅”属于玉,则先说玉。
《礼记·聘义》一文中记载了子贡和孔子关于玉的一段问答。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说法,再往后,民间又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说,玉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不表自明。以上语段中,孔还提到玉至少有十德: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了玉的五德: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五经通义·礼》里也说:
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书,用“琅琅之声”来读,除了能表现出一种如玉般“清越以长,其终诎然”的音色之美外,更重要的是其还蕴含有一种对人品性的熏陶寄托,希望人在读书的过程中,能诵出如玉一样优美的声音,进而濡化出玉一样的品德来。
那玉石之音又是怎样的?
五
这里先要说到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
“八音”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八音”具体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八类。“金石之音”在这里面打头阵,足见其地位非同一般。“金石”中的石,当然不是一般的石头,——指“美石”,自然也就是“琅”。琅琅读书声,不是简单的开口读书之声,而是正心用情发出的如音乐般美妙的读书之音。
而“金石”中的“琅琅之声”除了声音上的鹤立鸡群外,更有诸多相关的金石之德隐在背后。
与“琅”有关的“金石”之含义略举如下:
一,金,玉,美石,是人心所往。
如,《大戴礼记·劝学》:“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
二,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借助“金石”表达出来更形象,准确。 如,《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克扞于强御。”
三,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承载之事物的都是极其重要的角色。
如,《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孙诒让间诂:“《吕氏春秋·求人》篇云:‘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高注云:‘金,钟鼎也;石,丰碑也。’”
四,经得起考验,不朽,——此正是金石之本色。
如,陆贾《新语·至德》:“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绝之世,岂不难哉!”
五,钟磬一类乐器,以及钟磬发出的乐声,——这呈现出来的正是金石的音乐之功和它的韵律之美。“琅琅读书声”说的就是读书声就如音乐一样动听。
如,《国语·楚语上》:“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韦昭注:“金,钟也;石,磬也。”
司空图《连珠》:“金石之悬已扣,孰谓识微;风云之候未形,罕知能制。”
唐张乔《宴边将》诗:“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飒动江城。”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宋·苏轼《东坡乐府·〈水龙吟〉序》:“善吹铁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
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穿云裂石之声。——(《水浒传》第八十一回)
一个小小子走到鲍廷玺身边站着,拍着手,唱李太白《清平调》。真乃穿云裂石之声,引商刻羽之奏。(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六,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这也是“琅琅读书声”的另一个本源。
南朝梁沉约《怀旧诗·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峯振奇响。调与金石偕,思逐风云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
魏庆之《诗人玉屑·诗有四炼》:“谐会五音,清便宛转,宫商迭奏,金石相宣。”
唐韩愈《荆州唱和诗序》:“铿锵发金石,幽眇感鬼神。”
清郑燮《题程羽宸黄山诗卷》诗:“赋诗数十篇,才思何阔朗。刻画宠金石,铿锵叶平上。”
后世还把“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说成“金玉之言”、“金玉良言”、“金石良言”、“金石之言”等,由此可见,不仅是读书声应该用“琅琅”,说好说,把好话说得动听,同样应该用“琅琅”。“琅琅之言”难道不应该“琅琅而说”吗?
六
“琅琅”可做形容词,形容的也正是一个人人品之坚贞,高洁。
如:
《文选·潘岳》:“慨慨马生,琅琅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李善注:“《广雅》曰:‘琅琅,坚也。’”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振霜雪。”
“琅琅”也可做拟声词,作拟声词时,它指的正是那种“拟玉石清脆,激越的声音”。如:《晋书·庾阐传》:“质清浮磬,声若孤桐,琅琅其璞,巖巖其峯。”
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苏轼《赠潘谷》
韩愈《祭柳子厚文》:“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
苏舜钦《秀州通越门外》诗:“密树重萝覆水光,珍禽无数语琅琅。”
高启《送高二文学游钱塘》诗:“读书闭阁人罕识,明月夜照声琅琅。”
王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夫人宋氏行状》:“又筑园城南,命歌者击鼍鼓云,璈声琅琅,爽振驷伐,以写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气。”
赵光荣《里湖纪游》诗:“天风一以吹,戛玉音琅琅。”
七
“琅琅之声”的具体发音方式和类别数不胜数,其大概特征列举如下:
孔子说玉的声音,——“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郑玄注:“诎,绝止貌也。”讲的正是玉声的清越悠长,收束时干净利落却又余音不绝的特点。
唐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
明汤显祖《沈氏〈弋说〉序》:“简者数语,诎然委尽,无复费词。”
关于玉声,玉的音乐性,唐代诗人刘轲专门写了一首叫做《玉声如乐》的诗:
玉叩能旋止,人言与乐并。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声。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特达知难拟,玲珑岂易名。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大乐必易,最美妙的音乐一定简而雅,也容易学的,就如玉声,“琅琅读书之声”一样。
八
“朗”形容人发声时相关的词跟“琅”比起来,显然就不在一个层面。
如:朗言(响亮的话;说大话;任意胡说);朗然(形容声音响亮);朗吟(高声的吟诵);朗弹(大声弹奏);
当“朗朗”作为形容声音的词来讲时,它跟“琅琅”最大的区别是,——“朗朗”之声一般没有音乐性,也没有赋予很多其他的内涵,只是单纯道其声之高且响亮而已。
如:
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这就单指报时的街鼓之声很大。
《红楼梦》第八二回,宝玉心上说:“这还好,幸亏不是《学》《庸》。”问道:“怎么讲呢?”代儒道:“你把节旨句子细细儿讲来。”宝玉把这章先朗朗的念了一遍,说:“这章书是圣人勉励后生,教他及时努力,不要弄到……”说到这里,抬头向代儒一瞧。”——这个环境下留给宝玉回答问题的时间很短,他急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其“朗朗而读”自然指的是他把文章大声念出来而已,并不是如“琅琅”那般声情并茂的吟诵。
九
“朗朗之声”只是一种高亮的声音,其他的并不能说明什么,意义很单一。而“琅琅读书声”则能表现出读书时发出的如“叩玉石,或是玉石相碰”般的美妙音色,音调,韵律,正如声情并茂的吟诵,满富音乐性的歌唱一样,给人诸多美的感受。
除此以外,“朗朗”除了作为一个形容事物特点的形容词外,并没有其他广远道德上的含义。而“琅琅”则完全相反,它既能作形容词,也能做拟声词,无论作为这两者的哪一种,它都不缺“德艺双馨”的本色,——它艺能体现出发声之美,人琅琅而读时,其音雅韵清越,极有馀情,真意饱满,感动人心;它德能比君子,——人琅琅读书时,本身也是一个在提升其自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修养过程。
从今以后,愿君铭记,——最好的读书声是“琅琅”,而非“朗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