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作者/殷晓峰

崂山文艺智库文创专家

纲要

01/崂山文艺资源的范围与形态是哪些?

02/崂山文艺资源开发应坚持什么原则、注意事项?

03/崂山文艺村落可规划建设哪些板块?

04/崂山乡村文艺规划中如何确立个性化主题定位?

05/崂山乡村文艺规划中的创新创意为什么重要?

06/怎样理解“寓教于农”的含义与实施思路?

07/“就地取材,点石成金”为什么是崂山文艺资源开发中的两大法宝?

08/“农文互动”场景与模式在崂山乡村怎样扎根?

09/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科学顶层设计与管理机制是什么?

10/怎样理解配套与服务在崂山文艺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11/怎样配置支撑崂山文艺村落开发的专家智库与人才资源?

12/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实施主体是谁?

13/怎样建立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营销推广体系?

14/怎样体现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特”“新”“精”及“多元化”思路?

15/怎样协调促进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乡土性与国际化融合?

16/怎样实现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标准化与示范性?

17/如何建立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支撑与保障体系?

18/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经典案例有哪些启示?

崂山文艺资源的范围与形态是哪些?

——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之一

作者核心观点

崂山文艺资源丰沃,从历史和社会形态上可分为自然风物文艺资源、传统风情文艺资源和现代风尚文艺资源三大类。三者交相辉映,为崂山区全域乃至青岛市乡村与城市发展与更新,提供无可代替的珍贵资源。

/本章思维导图/

崂山历来是一片文艺的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艺,崂山文艺则是胶东民间文化和城乡社会生活孕育出的明珠。它广采博收胶东地区丰富质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兼容并蓄崂山独有的历史宗教文脉,凸显“山、海、城”一体的自然人文风貌和现代化城市韵味,形成了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文艺资源宝库。

从历史和社会形态上可分为自然风物文艺资源、传统风情文艺资源和现代风尚文艺资源。

1

文艺资源

崂山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脉络清晰,体系博大,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厚朴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自然历史文艺资源。

一是历史悠久的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

崂山是华夏文化重要发祥之地。从远古时代开始,这里就堆积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远在万年前,崂山就是古代巨大的生物聚生地。现在崂山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许多遗址也证明,自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远古人类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家园、创造文明。这些先民文化不仅为后来的东夷文化奠定了发展基础,而且推动东夷文化最早成为华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尽管青岛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但崂山地处齐鲁大地,深受齐文化的浸润,也融入了鲁文化的一些特性,充分体现了崂山人的优秀品格:忠厚、认真、直率、诚实、热情。这种性格贯注到城市中,就变成了最珍贵的道德力量和文化元素。

二是久负盛名的道教文化资源。

崂山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文化是崂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期,玄学家张廉夫于崂山太清湾建三官殿,此为道教源流之始。之后,崂山道教繁衍于大唐,成熟于两宋,发展于明清,明朝鼎盛时期曾有“九宫八观七十庵”。特别是“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称誉,充分昭示了崂山独特的道教文化景观。崂山道乐很有特色,乐种古老、乐曲量多、广为传播,分课韵、功韵、咒韵、庆韵、祭韵、逸韵六类,具有艺术之美和自然简约之风,是一个容纳丰富古代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宝库。

案例1:崂山道乐

道教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崂山是中华道教胜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时期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丘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传统吹奏乐的蓬勃发展。崂山道教音乐分为韵腔与曲牌两大类,从风格上看,“崂山韵”整体上仍具有“十方韵”的音乐特色,但以“崂山”命名的“崂山韵”,如“崂山吊挂”、“崂山步虚”等经韵,就显露出地方特色。多数经韵虽未以“崂山”标名,但於演唱风格、旋法特徵及结构特徵上,具有山东地方特色。

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丘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流传至今。年6月,崂山道教音乐正式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是独领风骚的名人文化资源。

名山聚名人。享有“神窟仙宅”、“洞天福地”之称的崂山,几千年来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为隐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据史料统计,曾登临崂山的有古代帝王秦始皇、汉武帝2人,东汉大学问家郑玄、唐朝李白、宋朝苏轼等名人文人多人,东晋法显、南宋邱处机、明代张三丰等名道高僧多人。近代以来,康有为、孙中山、蔡元培、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郭沫若、臧克家等著名人士近百人,也都慕名游览过崂山。

四是叹为观止的自然文化资源。

数以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绵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崂山物化了众多瑰丽的人文景观和人文古迹。特别是崂山历史文化与山海风光天衣无缝的结合,不仅在国内为最佳,而且这种文化特质也给崂山创造了丰富的景观文化。巨峰旭照等崂山十二胜景,直至今天依然为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同时,崂山境内保留下来大量的古遗址、古建筑和人文古迹,其中有些被评为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人文景观和古迹,不仅对研究崂山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重要载体。

案例2:崂山物产

崂山是物产文化丰富之地。崂山物产丰富,有“天然植物园”、“天然药库”之称,名木、珍果、花卉、绿石、海产品、花岗岩、矿泉水等珍贵物种颇多。这里面,有“活化石”银杏树,有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篇中化身红衣女子“绛雪”的耐冬,有珍品“崂山鲍”、“金钩海米”、“西施舌”,有“崂山三绝”之称的崂山茶、矿泉水和耐冬花。此外,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主体和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纪念碑均取材于崂山的花岗岩。特别是崂山作为江北名茶之乡,茶文化历史悠久,集天地之灵气、纳山海之精华的崂山茶,几百年来一直为养生和健康珍品,是青岛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近年来,崂山区围绕物产文化的挖掘和开发,评选了“崂山十大特色产品”,培育了万里江茶、崂山牌矿泉水等一大批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进一步丰富了崂山的物产文化。

2

文艺资源

梁启超称“欧洲国家积市而成,中国国家积乡而成”。崂山民间文艺源于乡野里巷,以大众的审美娱乐期待为圭臬,是自然生长的原生态文艺,其中蕴含着胶东半岛独有的民俗风情和独有的审美情趣。民间文艺发源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是崂山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是自成体系的民俗与民间文学资源。

历史上多次多区域的移民和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入,造就了崂山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如平原居民、山区居民、沿海居民在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嫁丧葬、传统节日的祈福仪式等方面,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各异的文化行为。

独具特色的崂山民间文学和传说资源。崂山民间文学是崂山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贴近生活、包罗万象、多姿多彩,既有民族的文化共性,又有地域文化特性,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绕口令、对联、谜语、民谣等内容,既有历史史料记载,又有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资料,全面、真实、系统地反映了崂山区千百年来的民间文学现状及传承情况。

历史典故、文学著作、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众多,目前仅《崂山民间故事全集》就收集了多个,如石老人的传说、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等等。这些民间文化珍品,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流传的集体结晶,目前绝大部分依然传承,但有些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今后应重视发掘和发扬。

案例3:崂山民间文学

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主要靠口耳相传,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自然变化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鬼狐精怪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典故等余个。其中,《崂山茶》等7篇故事和《崂山志异》故事集,先后获全国民间故事二等奖;《宋宗科故事集》和《崂山故事选》分别荣获山东省民俗成果一、二等奖;《黑二斩妖》荣获山东省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崂山民间故事全集》获青岛市第三届文学艺术作品一等奖。民间故事《枣孩儿》曾收进《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民间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新文艺大系》。

二是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

崂山是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人多、分布广,雕刻、面塑、剪纸、高跷等是青岛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1)崂山美术

:崂山剪纸可以追溯到清代咸丰年间,已拥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崂山剪纸取材于崂山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及民俗风情,对传统的剪纸技法进行大胆丰富和创新,风格明朗轻快、细腻古雅、纯朴粗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剪纸,反映了崂山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崂山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崂山剪纸传承人之一苏霞的作品《喜上梅梢》、《双鱼喜》,被《中国剪纸艺术名家大典》收藏。

苏霞剪纸/九鱼福

:石雕工艺在我国源远流长。崂山石雕主要应用在崂山花岗岩雕刻。50、60年代午山石匠王文健,沙子口东九水石匠刘京森,西九水石匠刘升石、刘森石,雕刻崂山花岗岩在国内首屈一指。

(2)崂山民间舞蹈

崂山地区的民间舞蹈,主要是群众在春节期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有较深的群众基础。长期流传并保留下来的崂山民间舞蹈,大体可分5大类10余种。

:崂山地区的秧歌是由即墨传入的。年,中韩朕大麦岛村就兴起了“地秧歌”。建国后,崂山地区的秧歌突破了旧的传统形式,参加各种宣传活动,歌舞并举,生动活泼。

:高跷传入崂山地区已有上百年历史。光绪二十六年(年),北宅镇沟崖村组织了崂山第一支高跷队,当时的高跷腿的高度一般不超过25厘米。光绪三十三年(年),沟崖村几个在河南许昌做木工的人,引进了许昌的高跷技艺,跷腿高度也增加到60~80厘米。现今,多个街道有四、五支高跷队,一般只在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演出。

:手或身披道具而舞,是崂山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特点。历史上崂山地区有两处著名的龙灯舞,一是北宅镇五龙村的龙灯舞,始于清同治九年(年),龙身长9节,全长11米,每到春节去即墨城表演,他们表演的“串龙”、“大小五花”、“滚龙”,方圆百里闻名;二是中韩镇孙家下庄的龙灯舞,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年),龙身长40米,晚间龙身内点燃蜡烛,光彩夺目,颇为壮观。

:杂耍类舞蹈有流行在沙子口镇姜哥庄的“灯官”、“撬官”、“抬阁”,北宅镇沟崖村的“猪八戒背媳妇”、“锯大缸”,还有中韩镇中韩村的“太平车”、石老人村的“拉人力车”等。

:地摊文武戏是崂山地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要求演员绑上腿子能跑高跷,卸下腿子能唱文武大戏,而且唱、念、做、打均见功力。解放前,中韩镇大麦岛以唱《春秋配》、《打渔杀家》、《小放牛》等文戏见长;沙子口镇段家埠村则以擅演《铁公鸡》等武戏著称。现今,这种表演形式逐渐失传。

:孙家下庄舞龙约有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年)就有舞龙的传统。孙家下庄的舞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舞龙做工讲究,套路编排构思巧妙,风格别致;动作难度大、技巧性强;动作与伴奏音乐和谐配合、完整统一,整个套路既有观赏价值,又能强身健体,是崂山人民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东韩村的舞狮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特点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等高难度技巧。东韩舞狮将舞蹈、杂技和武术熔为一炉,同时具有极高的竞技及艺术价值。

:又称“跑海物”。因为,所表演的不光是“蛤蝲”,还有鱼、鳖、虾、卜蝼、海葵等几十种海洋生物。每逢春节和重大节日,“跑蛤蝲”的艺术表演,便成了这些村的风俗之一。直到今天,“跑蛤蝲”的艺术形式,仍受当地群众的青睐。“跑蛤蝲”时,表演者用的道具,都是就地取材自绘自制的。制作时,找出村中的扎纸艺人,用杨、柳树枝或高梁秆,做成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骨架,外面糊上白纸或缝上白布,用彩笔涂上不同颜色的花纹。演出时,扮演不同角色的人,或钻进不同形状的海洋生物空壳里,或手擎不同形状的海洋生物道具的长把柄,作出不同的姿态,栩栩如生,看起来妙趣横生,格外增添了节日的喜气。

: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特别是流行于沿海渔村一带的广场民间艺术表演(也称:民间舞蹈)。至今仍受到当地群众喜爱。表演时,扮演女子的人,站在用细竹竿或杨、柳枝扎起的无底船(船体四边用白布或蓝布遮住一圈)中间,将“船”中间的吊绳吊在脖子上的内衣里,外边穿上女装盖住,走着碎步绕场表演;另一扮演艄公的人,手持木制船桨,边走边表演划桨动作。有时,男女边舞边唱,如同真船漂动在水面之上,表现出沿海渔民独特多姿的风情。

:是旧时崂山农村在重大节日(主要是春节期间)里,组织青少年进行的一种集体的艺术表演活动。参加活动的少则二十人,多则三十至四十人(人数要双数)。每个参加表演的人,都要手拿长约二尺半至三尺长的细棍或弓锤形的哑铃,上面用红绿色彩的纸糊起,两头粘上手工做的彩色纸花。表演时,每人手拿一根花棍或一对哑铃,排列成面对面的双队,队与队之间隔着一步左右的间隔(以相互间的花棍或哑铃挥动时,能碰撞在一起为准),面对面地随着领队的统一号令,将花棍或哑铃挥动起来,互相撞击敲打。有时,还边打边唱着符合节拍的、流行于农村少年中的儿歌、民谣,以加强表演的节奏感和娱乐气氛。

(3)崂山民间曲艺

20年代初,崂山地区流行、评话、东路大鼓、渔鼓、打牛骨头、呱哒板等曲艺说唱形式,因其内容生动通俗,说唱简单易行,故长期为山区农民所喜闻乐见。操此业者多为盲人或民间艺人,于村镇集市演唱赖以糊口。有些读过经书的老学究常以闲时聚乡邻谈古论今,说书消遣,所说书目多为《杨家将》、《说岳》、《三国演义》、《封神榜》、《聊斋》等。建国后,民间曲艺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配合形势和各项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活跃在山区各乡村。同时,业余曲艺创作活动也十分活跃。

三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武术。

:崂山道教武术是中国道教武术的一个重要门派,是崂山道教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与崂山道教音乐成为崂山道教“两大精髓”。据《太清宫志》记载,张三丰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是崂山拳术武当派之祖,开创了习武修道之行。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张三丰一生三次来崂山,经其辛勤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相结合,把在武当山练成的拳术、剑法、气功、点穴术等逐一传给崂山道士,并创立新的全真道派,其教义是练武健身、炼丹医病、道财兼施、济善于世、不畏强权、见义勇为、对老者要孝、对国家要忠、要有牺牲精神,从此为崂山道教及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崂山道教武术”,包括“崂山玄功拳”“崂山玄真拳”“崂山龙华拳”、“崂山龙华剑”等拳术套路及刀枪棍等器械套路,全套为七十二趟,包括刀、枪、剑、棍等器械。还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功法。结合道教医学、内丹学、养生学的成果,将武术技击和健身术融为一体,以养身炼功、防身保健为宗旨,讲究经络穴道,以练好坚实内功为根基,以气发力,借力打力,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陈世钦先生《螳螂拳的由来及其发展的探讨》(《武林》年第5期))文中指出:“螳螂拳起源于崂山华严寺第3代方丈,字通澈,法号‘上善下和’”于七自称姓王,号“得一子”,山东栖霞人。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由于寡不敌众,于七突围后逃入崂山出家。(见《纪栖霞于乐吾起兵》(《山东文献》第1卷第3期)。螳螂拳从崂山传出后,逐渐形成山东半岛的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四种主要流派。

:崂山九水梅花长拳是居住于南九水地区的刘氏先民们独创的集健身、自卫等功能为一体的一套拳法,流传至今约有年的历史。九水拳具备长拳为虚,短拳为实,虚中有实;看似不成套路,杂乱无章,实则乱中有序;武与功同练,内外兼修等特点,实用性强。崂山九水拳因一直奉行只传授刘姓同族中的男性的祖训,所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原始生态性,是崂山人民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兼容并蓄的民间茶文化。

“崂山茶道”是集琴、棋、书、画、诗、花六艺为一体,融佛、道、儒三教于一炉的茶文化体系,崂山茶与道家的关系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在崂山,从道士佛陀到文人学士以至平民百姓,都把茶看得圣洁非凡而不可方物,并形成用茶供神的“奠茶”民俗。“崂山茶道”以各类茶艺、茶事活动为内容,以品茶论道为宗旨,不断丰富北方茶文化内容,开创崂山茶文化先河,受到国内茶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3

文艺资源

如果我们将文化视作一种生活方式以及涵蕴其中的价值观念的集合,将艺术看作文化的诗意形态,城乡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文艺活动的差异化,崂山区独有的地理与区域及城乡发展的融合趋势也会使两种文化形态的互相补充、影响和演进。

一是禀赋优异的现代海洋文化资源。

从自然地理上看,优美绵长的海岸线形成了海洋文化的物质基础;历史上来看,青岛原属东夷海岱文化区域,青岛先民自古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其生活模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及其相关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海洋文化特色。19世纪末,青岛开埠。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崂山区城市建设,高科技、金融、大健康等现代产业,服饰和饮食,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等,无不体现着“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时尚海洋元素,成为崂山文艺的重要生发和创作潮流。

二是无可替代的人居文化资源。

青岛是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崂山的自然地理、气候、经济基础、历史特点、旅游度假资源,使崂山成为青岛的宜居首选之地。而青岛以独特的山海天自然社会环境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无疑又强化了这种形象。

三是推陈出新的节会文化资源。

城市因节会而精彩,文化因节会而生动。现代节会是崂山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集中表现。近年来,崂山区围陆续建设了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节会载体,组织举办了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茶文化节、北宅樱桃节、枯桃花会、沙子口鲅鱼节等等一系列重大节会,促进了节会文化的积累、创新和发展,使之成为崂山的“城市文化名片”。这些节会,都是崂山文艺资源开发的重要推动力。

四是与时俱进的科教文艺资源。

在崂山聚集了丰富的科教文艺资源。区域内座落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一大批知名科研院所,是青岛高校和科研机构最密集的城区,教育资源、智力资源、科技资源丰富,文艺创生与孵化机制成熟完整,文艺生态繁荣,聚集了质量齐高的艺术家群体,涌现出繁花似锦的优秀文艺作品。

殷晓峰,年生,文学硕士研究生,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发展处地方服务办公室主任。崂山文艺智库文创专家,青岛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半岛社区老年大学校长,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委员。参与黔东南文化纪行、纪录片《大运河》等文化活动及崂山派古琴文化脉络梳理。主持规划:成都龙泉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建设方案、微山湖南阳古镇开发方案等十余项。

研究领域:终身及社区教育、文化创意及产业规划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