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朝鲜半岛是我们的邻居,从很早的历史时期开始,朝鲜半岛就和中原王朝有了非常密切的往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朝鲜半岛在历史上的不同称呼在汉语里也都有对应的名称,比如在现代都还在使用的朝鲜和韩,以及在现代英文乃至世界多数语言里作为朝鲜半岛名称的高丽(Korea、Corea等)。那么这些名称究竟都有什么来历?又分别对应了朝鲜半岛上什么样的历史呢?
称呼“朝鲜”的历史
在中文互联网上的许多朋友可能都看到过一种说法,即“朝鲜”这个称呼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朝鲜半岛的,取其“朝日鲜明”之意。但其实这个说法虽然不能算错,却也是非常不全面的,因为“朝鲜”这个称呼出现的时间其实是要早了一千多年的。
山海经不光有大量异兽,也有大量古地名当然,因为朝鲜半岛出现文字记载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所以这个词汇最早确实是出现在中国中原地区的史书上的。根据现代能看到的记载,“朝鲜”这个词汇最早是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上。《山海经》里曾经提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所以如果从《山海经》开始算,朝鲜这个名称出现到现在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而在可能成书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的古籍《尚书大传》里,也提到了周武王在灭亡商朝之后,把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封在了朝鲜。但一些网文中常见的说法,即《尚书大传》里提到朝鲜意为“朝日鲜明”却要打上问号,因为《尚书大传》里并没有提到“朝日鲜明”这个词汇。
箕子朝鲜的可能方位不过无论如何,“朝鲜”这个词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中原用来称呼朝鲜半岛了。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中,都提到过箕子在朝鲜建立的政权。而在《史记》和《后汉书》里,则都还提到了在西汉初年,汉初的异姓诸侯王之一卢绾(wǎn)背叛汉朝投奔匈奴,而他的一个部将卫满则率领0多人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并最终灭亡箕子朝鲜,建立卫满朝鲜的事件。
而因为“朝日鲜明”这个说法的出处存疑,所以近代学者对于“朝鲜”这个名称最初的含义也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些学者认为“朝鲜”这个词最早可能源自中国东北古族群“肃慎”的名称,可能是“肃慎”一词的变体。但现代一般认为“肃慎”后来演化成了女真族群,和朝鲜半岛并不是一回事。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朝鲜”一词是“肃慎”的变体,所以这种说法也是争议很大的。
朝鲜半岛传说里的檀君画像而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朝鲜”一词有可能是朝鲜半岛的传说人物檀君的都城阿斯达(Asadal)的汉语意译词。现代研究认为,“阿斯”(Asa)在古阿尔泰语里是“晨曦”的意思,也就是带有“朝”的意思,而“达”(dal)则是大地或大山的意思,是古代朝鲜半岛上地名的常见词缀。唐朝时的古籍《史记索隐》里也曾提到,“朝鲜”的发音为“潮仙”,而发“仙”这个音是因为其境内有条名为“汕水”的河流。所以这种观点认为“朝鲜”一词是翻译自阿斯达,“鲜”是“山”、“汕”等经过通假字转换之后形成的用字。
当然,这种观点也同样是有很大争议的,因为毕竟关于传说中的“檀君”究竟是否真的存在过现代的争议都很大。不过“朝鲜”这个名称很早就被中原用来称呼朝鲜半岛倒是没有什么疑问了,后来朝鲜半岛上的多个政权也都曾接受了这个称呼。所以在公元年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之后,在确实新国号时,就将“朝鲜”列为了备选国号之一,送到了南京请明太祖朱元璋定夺。
李成桂画像而当时李成桂送到南京的另外一个备选国号是“和宁”,这个名称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地名,是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开始做官的地方,也就是他的家族的兴旺之地。而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在两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了“朝鲜”,因为觉得它含义优美,而且历史悠久。但朱元璋在世时并没有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直到朱元璋去世之后,他的孙子明惠帝朱允炆在位时,才正式册封李成桂的儿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
朱元璋对朝鲜王朝国号确实起到重要作用不过“朝日鲜明”之国这种说法应该在朱元璋选择“朝鲜”这个国号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而且朱元璋说“朝鲜”含义优美应该就是参考了这种说法。因为在公元年编撰的朝鲜古籍《东国舆地胜揽》里,就已经记载说朝鲜是因为“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所以从现代视角看,“朝日鲜明”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称呼“韩”的历史
刚才我们说到根据一些史书记载,箕子朝鲜在汉初被卫满灭亡,而一些史料进一步记载,在箕子朝鲜被灭亡之后,箕子朝鲜的末代国王箕准向南逃亡,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一个名为马韩的部落联盟。
而与马韩同时存在于朝鲜半岛南部的,还有另外两个部落联盟,分别叫辰韩和弁(biàn)韩,而这三个政权在后来经常被全称为“三韩”。至于他们为什么都叫“韩”,有些说法认为“韩”(han)这个发音在当时朝鲜半岛的语言里有“大”、“伟大”和“第一”的意思,所以被这三个部落联盟当成了自己的名称。
三韩的大致方位在这三韩里面,源自箕子朝鲜的马韩无疑还是最强的一个,可以说是这三个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但这里我们却要偏题一下,专门说一下辰韩,因为这个辰韩无论是名字还是渊源都还是有些故事的。
虽然一般认为辰韩的“辰”是因为三韩故地之前曾经存在过一个名叫“辰”的政权,但根据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记载,当时辰韩的人说自己是“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也就是说《三国志》的作者当时曾经听到辰韩人说自己是古代秦朝时为了逃避秦朝的苦役而流亡到三韩之地的秦人后裔的说法。而这种说法流传还比较广,以至于后来有些史料里甚至认为“辰韩”的“辰”其实本义是“秦”,所以把“辰韩”称为了“秦韩”。而现代研究也认为当时确实有可能有一些秦人曾经迁居朝鲜半岛,成为了辰韩部落联盟的统治者,但多数学者认为辰韩的多数居民应该还是朝鲜半岛的当地人。
而弁韩在当时似乎和辰韩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个联盟的居民相互杂居,以至于后来文化和语言都比较接近。当时,辰韩和弁韩各自都拥有12个部落。在公元1世纪,弁韩逐渐演化成了包含6个小联盟的伽倻联盟。
后来三韩指代的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而在公元4世纪前后,由辰韩斯卢部落发展而来的新罗国统一了辰韩各部。差不多是同一时间,由马韩城邦伯济发展而来的百济将马韩其它城邦征服。而新罗在公元6世纪又将伽倻征服。这样到公元6世纪时三韩就都已灭亡,朝鲜半岛也没有以“韩”自称的政权了。中国东北的割据政权高句丽在这一时期逐步南下进入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又出现了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大约从公元7世纪开始,“三韩”这个名词借尸还魂,又成了概括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的一个名词。但这个词汇只用于非正式场合,在正式场合无论是高句丽还是新罗或者百济,都没有自称过“韩”。
大韩帝国时期的邮票所以其实后来朝鲜半岛在长达0多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出现过以“韩”为国号的政权。但在公元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主导了朝鲜半岛局势之后,因为朝鲜王朝与中国清朝的宗藩关系被完全切断,所以基于对中国中原王朝称臣体制的朝鲜王朝无以为继,而日本又一下子无法撕去一切伪装直接吞并朝鲜半岛,所以在公元年,朝鲜王朝被改组成为了一个名义上完全独立的大韩帝国。但大韩帝国在成立之后很快被日本控制,最终朝鲜半岛在年被日本完全吞并,大韩帝国也随之灭亡,前后只存在了13年。
称呼“高丽”的历史
前面我们说了“朝鲜”和“韩”这两个名词在古代的历史,但肯定有很多朋友会问,为什么现代朝鲜半岛在英语等世界多数语言里的称呼即不是“朝鲜”也不是“韩”,而是“高丽”一词的音译Korea(或Corea等)呢?
当然这个名称的源头还是要追溯到高句丽。正如前文以及之前桃花石杂谈在其它一些文章里所介绍的,高句丽其实是个中国东北的割据政权,在它存在的差不多年时间里,它的领地主体始终位于中国境内,而在长达年的时间里,它的都城也都是位于中国辽宁省或者吉林省境内。
高句丽壁画但在高句丽政权存在期间,它也确实在朝鲜半岛占据了大片领土,对朝鲜半岛拥有了巨大影响力。而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逐步汉化的高句丽开始要求中国中原政权将它改称高丽。在公元年唐朝联合新罗将高句丽灭亡之后,新罗也继承了高句丽部分故土,使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延续了下来。
而在公元年,出身于新罗王室的贵族弓裔看到新罗出现了明显的衰败,所以投奔了由一个叫梁吉的人领导的新罗农民起义军,之后逐渐在其中取得了领导地位,最终在公元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虽然弓裔是出身于灭亡了高句丽的新罗王室,但因为他此时的目的是反对新罗,所以他就把自己的政权以新罗曾经的宿敌高句丽命名。后来他的政权就被称为了后高句丽。
描绘王建在武将时期与妻子在一起的画作而因为弓裔本来就跟高句丽没什么关系,所以在利用高句丽的名号建立政权之后,他很快就又抛弃了高句丽的名号,在三年之后他就把政权改称摩震,后来又将其改名为泰封。而几次改名也没能挽救这个政权短命的命运,最终弓裔还是在公元年被自己的部下王建推翻。
不过弓裔的政权虽然短命,但他在开始时将高句丽作为国号也说明了当时高句丽的名号在朝鲜半岛确实仍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所以王建在推翻了弓裔的政权之后,自称自己的王朝是高句丽的继承者,之后又再次把高句丽的名号捡了起来,将自己的国号定为了高句丽的汉化名称高丽。
高丽王朝时期的贵族生活场景和弓裔的政权不同的是,王建的高丽成为了一个相当长命的政权。在公元年建立之后,一直维持了多年,直到公元年才最终被前文提到的朝鲜王朝所取代。而在高丽王朝存在的这个时期,正是阿拉伯商人把持国际贸易的时期,所以从公元年开始,也先后有不少阿拉伯人曾经来到朝鲜半岛,后来其中的一些人甚至还定居在了朝鲜半岛。
朝鲜王朝发行的邮票,英文名也是Korea而当时朝鲜半岛一直是高丽王朝,所以这些阿拉伯人也很自然就把朝鲜半岛称为了“高丽”。而在这几百年间,他们也通过贸易把“高丽”这个名称带到了中东乃至欧洲许多地区,因为这个时间长达几百年,所以很快“高丽”的译音Korea以及Korea的各种变体也就在欧洲各种语言里固定成为了朝鲜半岛的称呼,后来又在近代随着欧洲各国的扩张传入了世界其它地区的许多语言之中,在高丽王朝灭亡之后也没有改变,最终成为了现代朝鲜半岛在英语等世界多数语言里的名称。(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