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与宏村太火、太热闹的缘故吧,同为徽州古村落的雄村多少显得有些冷清与寂寞。
当我们走进村子,打量那个“四世一品”的牌坊时,居然还得到村民不少的“回头率”。交谈中,他们得知我们曾去过西递、宏村后,忙不迭地说:这里是宰相故里呀,有父子尚书。末了,还加上一句:还出过“代理皇上”呢!那神情分明是:先前这里比那边可是阔多了。
倘若以雄村为圆心,半径20公里划一个圈,圈里是过去徽州最富庶的地带:唐模、西溪南、呈坎、岑山渡、潜口……清康熙年间的徽州盐商程庭是这一带的人,第一次回故乡后,他在所著的《春帆纪程》里这样写道: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
徜徉在雄村“四水归堂”、“五岳朝天”的民居里,穿行于幽深曲折的巷陌中,确实能感到它昔日朱紫盈门、世代簪缨的辉煌。正是这里的曹氏宗族,把徽商“经商、读书、做官”的这一系统工程推向了极致。
这个曾经不太起眼的村子,曾走出数位富甲天下的巨商;创造出“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的科举奇迹;有过金榜题名的状元;两代尚书,历经三朝七十余年……这一切,都息息相关于村中曹氏的“黄埔军校”——竹山书院。
当年,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饴在弥留人间之际,病榻上“临终嘱咐”子孙的仅一件事:“当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阁,修书院”。这位老朝奉在商海沉浮滚打了几十年,尽管称富海内,接驾过南巡扬州的康熙皇帝,可谓风光无限。临咽气,想到生活在桑梓之地的后辈要世世代代锦衣玉食,簪缨奕叶,还得走一条最普通、最艰难、也是最保险的途径——科举进仕,读书做官。
乾隆二十四年,其子曹景廷、曹景宸出资修建的竹山书院在村中落成。此时,正是曹氏一族鼎盛之日。曹景宸在赚足银子,退隐家乡时,对三个儿子作了如此分工:老大子承父业,在扬州经营盐业买卖;次子在老家掌管田产,稳住阵脚;小儿子曹文埴则专心读书,走入仕从政之路。
狡兔三窟,老曹家真是聪明绝顶!
曹文埴不负前辈厚望,二十五岁考中传胪,在官场平步青云,官至户部尚书。其子曹振镛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考取进士为官后,深得乾隆宠幸,嘉庆时更是一路扶摇。道光即位后,他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并在内宫悬挂其画像,位列群臣之首。清代官场党同伐异,“你方唱罢我登场”,他居然在位五十四年,历经三朝,荣衔不断,可见功夫之深。
最为荣耀的是,嘉庆皇帝出巡塞北时,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代皇上处理政务。以致留下了“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民谚流传至今。
曹文埴教子有方,其实,他的持家、治学、处世的理念充分反映在他所撰的、悬挂在书院正壁的一副对联上: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书院既得名于此,也寓含了曹氏成功的秘诀。
竹山书院的对联道出了徽州人的气度与格局,人格的基本框架,做人处事所要抵达的至境。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走入这个二进三槛的书院,蓝底金字的对联早已不知去向。当年曹氏弟子孜孜苦读,朗朗书声已成为遥远的,几近湮灭的记忆。清旷轩(桂花厅)依旧清雅别致,十几株桂花树仍是老而弥坚,枝干劲遒。
时值初秋,花香沁人,仿佛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当年曹氏宗族规定,凡中举的族人可在院中植桂一株,以示纪念。若如此,该是五十二株了。曹氏不愧为诗书人家,其品位与格调还不仅如此。书院外当年还修建了数里长的堤坝,沿江逶迤而行,上面遍植桃树。春风里,桃花盛开,形成“十里红云”的胜景。春看桃红,秋闻桂香,作文吟诗,唱酬应和,真是儒雅得可以!
与清旷轩相邻的便是“贯日凌云”的文昌阁。阁高三层,飞檐画栋,拥映在绿树丛中。阁顶用纯锡铸成宝葫芦状,高于全村所有的房屋,寓意曹氏族中科甲蝉联,绵连不断。拾级而上,凭栏眺望:秋江如练,渔舟点点,白鹭低飞。对岸群山叠翠。不远处的江中屹立着新安江上第一岛——“小南海”(岑山)。
江水缓缓东去,见证了当年沿岸的徽州人,背着包袱,夹着纸伞,怀里揣着少许银子,告别了父老、族人以及新婚的“徽州女人”,乘着小船离家远去。走向江浙,走向全国。就是他们,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的最高成就——“无徽不成镇”,让世人留下了“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的感叹。
毫无疑问,散布在黄山白岳间的数以几十、大大小小的书院,构成了“亦贾亦儒”徽商成功的重要社会文化背景。而徽商的衰亡,读书入仕的情结太重太浓也是个中原因之一。
与雄村曹氏鼎盛同时代又同姓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得干脆: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只不过他笔下的大观园早已灰飞烟灭,落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而徽商大把大把的银子,却衍化为青山绿水间的牌坊祠堂、古居楼阁;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泛黄的族谱、典籍、字画。时光流逝,它们尽管变得斑驳陆离,残破不堪,倒也显示出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这一切,与昔日它们主人的种种传说、故事一起,构成了如梦如痴、如烟如渺的徽州之梦。
寻梦徽州,徽州寻梦,这热闹与纷繁的背后,是不是如一位学者所言:为蛰居喧嚣的都市人,平添了一抹日渐湮没的旧梦遗痕;让彷徨于思绪迷离的现代中国人,葆有一丝凄婉迷茫的追忆,一缕澄怀的乡土情思。
此时,飒飒的风正吹过,拂动了文昌阁檐角上的铜铃,铃声悦耳,余音缭绕,渐去渐远。
编者按:“美好安徽·最美皖南游”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黄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皖南七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安徽乾景旅游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策划执行,是安徽文旅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意打造区域品牌IP的“六大特色板块”活动之一。皖南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湖泊、美在村居、美在戏曲、美在味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有“颜值”、有“内涵”,是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也是文化振兴的“软实力”。今天,『WE领读』诚邀您与我们的领读者一起“走读皖南”,在读行中领略皖南的深度“美”感。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