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死后,灵体将会先到中转站。人死后不会马上变成灵人(进入灵界后的灵体),他会先成为灵体而到中转站,之后才会成为灵人,再去他将永远生活的灵界。

因为灵体是人与灵人的过渡体,所以,中转站也是一个介于物质世界与灵界的过渡世界。

(这个过渡世界是否与传说中的阴间地府一样呢?我们以科学求真的态度不封建,不迷信只是猜测。)

我问指引者:『这真的是死后的世界吗?这与物质世界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呀?它虽然被一群冰山和岩石所包围,但这是一个多么广阔无垠的世界!』

指引者:『这是中转站,是使一位死者的灵体成长为一个灵人的地方。』

我:『中转站?而你?』

指引者:『我是一位指引者!是教导新人的角色,以避免那些灵体们迷失了方向。

(看到这里我怎么感觉自己好像在玩一个game,新人上线什么都不懂遇到一个新人NPC来学习有关这个游戏世界的一切。)

你是才脱离肉身而来的一位新的灵体吗?』

史威登堡:『我还没有死亡!我离开了我的肉身来到这里,而我的肉身在物质世界还活着。』

指引者:『什么?啊……这事是很少发生的!你是一位神秘的旅人!』(灵界旅行之人)

一位灵体大喊道:『那是不可能的!你的意思是我的身体正要被埋葬?阻止他们!阻止它!看啊!我还活着呀!』

指引者:『你怎么了?』

灵体的朋友:『啊……他是我在人世时的朋友,他今天刚到此,我也有点弄不清楚了……,在我「死」时的前三天他便死了。当我还在人世时,他的葬礼就已经准备就绪了。我刚告诉他,他的家人正要埋葬他的尸体!』

指引者:『嗯,我知道。』

接着指引者对灵体说:『你自己应该保持冷静!你已死了……而且,在这儿已变成了灵体。你已不再是一位有肉身的人了!当你被引领到这里时,你应该已经知道此事了!』

灵体:『嗯……是没错……我只是太激动而忘记了!既然已是个灵体,我就不应该惊讶了。我的身体被埋葬了!这个事情结束了……』

指引者:『对于新来者,这类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这有如此多的事物与物质世界相似,所以有许多灵体会错误认为他们仍然还活着。

虽然新灵体在来这里之前,「指引者」已经教导他们关于「他们已变成了灵体」这回事了,但是看了这一切后就又马上忘记了。这里与你们的物质世界是如此地相似,许多灵体因为这里与物质世界有如此多的相似点,都会感到非常地讶异!另外,即使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但是他们仍然感觉现在还「活」着!』是呀,自己认为自己『死』了但仍还『活』着……难道真的像有些人所说的『死亡只是幻觉』?或者,现在活着本身就是幻觉?这些已够我们困惑的了!(看到这感觉好有哲理,就好像所谓的人是活着的鬼,鬼是死了的人一样。)

指引者继续说:在中转站,他们往往会因为这些而自问自答地困恼不已。

在灵界,有许多富有经验的、长老级的灵人,会教育并指导这些新灵体,并告知他们:不要被无用的想法所迷惑。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灵体感到困惑?甚至到了挣扎的程度?那些被我们称为学者的人,都是基于物质世界的范畴来评断和衡量事物的,他们否定他们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从而断言它们不存在。

他们不会教导人们关于灵界及生活的本质、甚至灌输错误的观念,而这正是引起灵体们更多困惑的原因。即使许多灵体怀着困惑来到这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对于身为灵体的生活愈来愈有自信。』

史威登堡突然发现了一件事情,说:『那儿……发生了什么事?』

指引者:『那是她整个人生的回顾景象!』

史威登堡:『人生的全景』

指引者:『对!所有的景象将重复显现!而且展示了她整个「人」生,从出生的那一刻至死亡的那一瞬间,可说是巨细无遗。

她整个人生的全景……不仅有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包括了快乐的、羡慕的、厌恶的想法,甚至也包括了她已经忘记的、在变成灵体的那一刻所有烙印在灵魂上的情景都将浮现出来。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有没有觉得又熟悉了,若不是史威登堡年故去,我真怀疑他是看过西游记或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才写的这本书,在中国传说中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河水,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只是史威登堡没有细说是通过什么介质让灵体看到自己的一生。)

从物质世界初来到中转站的一段时间,灵体仍保有与在物质世界没有太大不同的、「人」的知觉。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便会显露出人所未有的、灵的感觉了。当灵的感官能力增进、且物质的特性消逝后,这灵体可以说已经准备好去到灵界的资格了。

可以说,中转站是一个从人界到灵界试炼和训练的地方。(看到这是不是感觉世界中各宗教里提到的修行修炼得到境界的提升,类似学佛的根本目的就生死而言是了超脱生死,超越三界,脱离六道轮回,而道家修炼的最终目的也是长生修仙与天同寿脱离轮回,终极目标有所相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