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家,道家正统。道统传承,伏羲黄老,世统绵绵,泽被天下。
相传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女首领华胥踩雷神脚印(华胥和龙图腾部族的男人野合的委婉语),感应受孕,生伏羲和女娲。有学者指出: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称“伏羲”(因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帝系谱》记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为妃,生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公孙勗,以公孙勗嗣少典国君,世为少典氏。据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母系氏族社会中,即夫从妻居,子女属于母族,世系以母方计。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在母系向父系转变之初,子女虽已属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号为族名,后延续作为父系姓族的名号。
相传,黄帝即位首任华夏部落联盟盟主于西历前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山海经大荒西经》:“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史记》:“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黄帝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据载黄帝二十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于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世本帝系》: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又名卷章、耆童。谯周曰:“老童即卷章。”《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传说老童修道养寿,能唱善歌。老童,老、童二姓始祖。《世本帝系》云:“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篯铿,是彭姓、钱姓、韦姓族人共同的祖先,因进雉羹于尧而受封于彭城建立大彭氏方邦,被后人尊称为彭祖。彭姓诸邦:大彭、豕韦、诸稽。古时彭山一带曾使用“小花甲计岁法”。小花甲计岁法源于“六十甲子日”,就是古代所传六十个星宿依次循环值日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即60日为一年。据说彭祖活七百六十七甲子(岁)而不衰老,八百八十二甲子(岁)时逝世。篯铿学说包括含养生学、慑养术、服气术、心医术、房中术、烹饪术等。彭祖和老子养生长寿,世人也多以彭聃并称,彭祖学说为道家学派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道家把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道家许多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
老童曾孙篯铿的女儿女修和东夷(人)玄鸟(燕子)图腾部落首领结合,生皋陶(大业)。大业(皋陶),唐尧时任“大理”,虞舜时的掌管刑法的“理官”(士师),夏禹时选为继承人,咎陶先禹辞世,禹荐益于天,启夺益位。皋陶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李)氏。皋陶为李(理),李氏是嬴宗,老子姓老、氏李。理聖老子李耳,姓老、氏李,字伯阳,谥号聃,字伯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一说安徽涡阳县郑店村)。相传老子的父亲李乾,又名“李敬”,字元果;母亲益寿氏名矍敷。《北史序传》的记载:“裔孙曰乾,娶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伯益跟随大禹治水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有《山海经》十八篇(伯益著《山海经》所用文字可能是骨刻文,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史记秦本纪》:“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赢姓十四氏包括瞿、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嬴姓中东夷来源比较纯的只有徐、廉、江、黄、缪。其余九氏也有来源姬姓等其他姓或赐姓改姓。嬴姓祖为伯益(又名大费),而大业是伯益之父,所以李氏是嬴宗,不是嬴姓。
《管子法法》曰:“臣度之先王者,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后稷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贤人也。”《史记天官书》云:“房南众星曰骑官,左角,李;右角,将”。《汤浩》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皋陶作耒耜,皋鼓。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皋陶创制了的古龠乐器。如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皋陶兴五教,定五礼,设“五服”,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皋陶负责部落联盟政权李法的治理。李通“理”,泛指法律。
理聖老子所学乃“师官合一,家传世学。”《道德经》广博精微,微妙玄达,《老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老子弟子众多:文子、阳子居、庚桑楚、南荣、孔丘、尹喜皆有留名。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便,各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例如,曾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鲁地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沛地的情况;司马迁所记载的,着重于周地的情况。老学五派:关尹、尹文一派,杨朱一派,庄周、列御寇一派,鬼谷、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韩(非)一派。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
《北史序传》叙说李氏家族世统:“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後理徵字德灵,为翼隷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周时,裔孙曰乾,娶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子孙散居诸国,或在赵,或在秦。在魏者为段干大夫,段干木其後也。别孙悝,为魏文侯兴富国之术焉。在赵者曰昙,以功封柏人,武安君牧其後也。在秦者名兴族,为将军。生子伯祐,建功北狄,封南郑公。伯祐生二子,平燕、内德。子信为秦将,虏燕太子丹。信孙元旷,仕汉为侍中。元旷弟仲翔,位太尉。仲翔讨叛羌於素昌,一名狄道。仲翔临阵殒命,葬狄道川,因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
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春秋末老子西行时带领儿子李宋、李宝出函谷,经散关,应关令尹喜请求,著《道德经》,游河湟,涉流沙,访陇西。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叙:“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遇老子,得授《道德经》,著《关尹子》九篇。尹喜少好坟(三皇之书)、索(八卦之书,书名)、素(《太公素书》)、易(《易经》)之书。善天文秘纬。老子西游逢尹喜为向导,至伏羲女娲祖地。传说李耳临终飞升于狄道(今临洮)岳麓山凤台。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李信至李广世系云:“(信)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没,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尚生广,前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理聖李耳八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李昙在秦昭襄王时期到秦国任司徒。李昙长子李崇为陇西郡首任郡守,是陇西房李氏始祖。李玑及子孙初居山西晋阳,后迁河北邯郸,成了河北赵郡房始祖。这样就形成了以李崇为首的陇西房和以李玑为首的赵郡房,为李氏的两大支柱。李崇的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伯考是李广的爷爷。李广有三子:当户、椒、敢。敢男禹。李广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单于壮陵,以女(拓跋)妻之,立为右校王,贵用事。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右校王李陵和拓跋的后代子孙姓了拓跋,繁衍为拓拔部。拓跋人和黠嘎(纥骨)氏人分别是李陵两位匈奴妻子所生的子孙后代,这两支子孙皆以其母名为姓。黠嘎斯人即以纥骨或黠嘎为姓氏,故称为黠嘎氏或黠嘎斯。西历前41年,拓拔推寅当选鲜卑人首领,娶鲜卑女人为妻,李陵拓拔后裔的拓跋部落通过联姻等方式,发展为鲜卑拓跋部。三百年后,拓拔鲜卑建立了北魏。西历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所载大致相同。在石刻祝文中则保留了“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如闻旧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证实了可汗、可敦出于拓拔鲜卑,柔然称可汗、可贺敦源于拓跋部,其后突厥、回纥、蒙古等的称呼略同。图瓦就是图巴,图巴就是拓跋,拓跋亦作“拓拔”。图瓦人(英语:Tuvas;俄语:Тывалар)或译作土瓦人,自称“提瓦人”(Tyiva);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又称“索约特人”(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乌梁海”之称出现于清代,其先世是中国史书中出现的“温良改”、“斡朗改”;唐代的“都播”、“都波”;元代的“秃巴思”、“秃八”,后译写为“图巴”。清代乌梁海人分为三支:居住于唐努山者称为“唐努乌梁海人”,西历年始改称为“图瓦”;居住阿尔泰山者称为“阿尔泰山乌梁海人”;环阿尔泰诺尔居住的称为“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人”。拓跋部族建立的北魏征服了中国北部及部份中亚地区,这些征服对中亚各民族影响巨大,以致他们将北魏及北魏灭亡之后的中国北部均称为“拓跋国”(突厥语:Tabgatch;阿拉伯语:Tamghaj),而拜占庭人所称的“桃花石”(中古世纪希腊语:Taugast或Tabgac)是拓跋或“拓跋国”的一音之转或译音。拓跋魏、李唐、蒙古帝国、满清全是李陵拓跋系帝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