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渔洋山极目春意浓

春风熙熙,吹绿染红,春雨如酥,滋润万物。在这样的季节里,空闲下来没有不出去的理由。既要避开人如潮,又没长假去远方,去年去了西湖、石湖,今年选择去哪?还是去苏州西山,主要是被它的地理位置吸引,西山位于太湖之中,一向喜欢湖光山色、更喜欢花红柳绿的人,毫不犹豫锁定目标,当然也顾及司机兼拍照的人的感受,可以边览太湖后边陪他游坐落在西山的许多古村落。去西山会路过渔洋山,正好顺便一观。渔洋山坐落于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观赏太湖风光的最佳去处,它三面临湖,东接胥口古镇,北对光福邓尉、玄墓、大小贡山,南望东洞庭山,西扼西洞庭山,更何况现在还有着横卧太湖碧波中三座长桥。渔洋山上不仅拥有法华寺、四面观音殿等历史珍贵古迹,还拥有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其山名就源自于伍子胥“赠山报恩”的故事。早上七点半开车,直奔渔洋山。到达景区,总是规规矩矩从大门而入,逢到景区整修,只售半票,成人40元。大门显然很新,拍下门面,时值九点一刻。

进去也可看出是刚造不久的人为景象。

但惊喜就在不远处,翠绿的柳丝随风飘逸,让人眼目一新。

更令人惊喜的是,和它绝配的数枝桃花灼灼在旁,让超级花痴如何不醉!

静坐片刻其旁,醉满眼花红柳绿,听林中婉转鸟啼。

可惜美景区域太小,过去的桃园只有孤花可数,想必下周该是满园灿烂了吧。根据报恩故事造的景吧,一为“涌泉”、一为“滴水”,用意明显。

拍照的很是认真,随着坡度的提升,从不同高度拍下太湖第一桥,可惜这个角度看不到其它二桥。曾经名噪一时的太湖大桥,全长米,孔,由三组桥梁相连接,成为中国内湖第一长桥。这是一号桥,三桥中最长,米。

看,它宛如长虹卧波飘浮于太湖之上,又如一飞舞银练连带于太湖群岛之间。

上山的路径有三种,一是乘游览车(观光车)直达山顶,二是坐缆车由索道牵引上山,三是步行。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山步道,可是陈旧不堪的木栈道和简陋的石级交替不算,还故意绕了一大圈,真心不懂为啥?终于到相对平坦的林间小道了。

这种小道,一路无人,山花烂漫,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吧。

绕到观景台,一路“披荆斩棘”,终得太湖美景尽收眼底:或波光潋滟,或山峦叠障,十分秀美壮观。

如这边下山,也有一条环山公路。

四顾湖光山色后,向渔洋阁走去。

遇上大家手笔,文徵明的:湖山烟雨。

吴中风光,当然少不了吴中才子的诗咏。

上得底阁,远观太湖长桥,飘若白练;湖中诸岛,青螺如黛。

近看山下,金色的油菜花画成一幅美丽的太湖春景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渔洋山山形与中国最祥瑞的鳌神十分神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历史人文,赋予了渔洋山灵性,使其成为太湖湖畔的一座宝山。而山上的渔洋阁,整体建筑外形类似龙鳌背着宝塔的形状,正如渔洋山的地形一样,取意“独占鳌头”,成为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上面四层高阁耸立,随处可见渔洋阁、太湖一览、江南第一阁、渔洋胜境、太湖揽胜等等现代书家的题字。

渔洋阁渔洋阁共分五层,分别以鳌文化(状元文化)、诗画太湖、渔洋溯踪、玉钟祈福等为主题。其中更以金玉踏鳌观音、堪称漆雕之最的《洞庭两山图》以及景德镇最大瓷板画《渔洋诗韵》等为镇“阁”之宝。主题是赏春为主,阁上纯属走马观花,匆匆一瞥。看来还是有点眼光,无意间把阁宝拍了下来。当然也漏了不少。这是渔洋阁二层,以诗画浩瀚太湖为主题。正厅苏东坡《洞庭春色赋》诗画图,长8.5米,宽1.9米,是全国最大的独幅玉漆雕壁挂。镜头有限,只顾拍全老苏的作品,没能拍下全画。

渔洋阁三层室内展示的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唐寅、文徵明、仇英“明四家”以太湖为题材的画作,有一幅全国最大的整幅漆雕画即沈周的《洞庭两山图》,另有四面苏绣屏风,屏风选自唐寅、文徵明和仇英等精美画作。选了一幅意思意思了。“诗画太湖”多数为吴中才子之作。

渔洋阁四层有景德镇烧制的最大瓷板画《渔洋诗韵》,其长3.3米,高1.5米,画面选自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的《设色山水图》,画上题诗选自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的《望渔洋山》。另有九幅传统石雕《渔洋山传奇图》,讲述伍子胥、孙武、董其昌,江南四大才子,西施和郑旦等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及渔洋山、四面观音的由来。

感叹“青花瓷”的魅力。

另有董其昌等历代诗人画家的作品展示。

回到底层,再观太湖:层林叠翠,花呈锦绣,美不胜收。

放眼望去,东山的莫厘峰,西山的飘渺峰,光福的邓尉山、玄墓山、穹窿山如在咫尺,三山岛、漫山岛、冲山岛犹在脚下。

东去的道路因整修被封,不得而往,半票肯定有道理的。下山走观光电动车道,绕了一个大圈,途经法华寺。上栈道再观大桥。

留恋桃红柳绿,再兜兜转转。

渔洋山之游,可揽湖山之胜,得林泉之趣,品人文之美,望天地之浩渺,得身心之悠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