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魏董华、赵悦、殷晓圣

一把凿刀,一盏明灯,一块石头。

93岁的倪东方说要忘记年龄。“如果记年龄,会不敢动刀的。”

倪东方是青田石雕史上的“泰山北斗”。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多次被国家博物馆等收藏。他的石雕作品曾被国家邮电部门选为特种邮票图案,公开发行。年,他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倪东方的家乡浙江青田是著名侨乡。华侨无论走多远,根还在这里,就像青田的石头,亘古千年。

“我和石头有缘,我的一生都离不开石头,只要能摸摸石头,我心里就会安定。”倪东方没有像祖辈那样背井离乡,而是守着一块块石头,用他70多年的石雕艺术生涯,诠释了何谓“一生情缘,与之白首”。

倪东方潜心雕刻。照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殷晓圣摄

辍学务农,童年与雕刻结缘

倪东方93岁生日那天,迎来了第八届青田石雕文化节。在拥有千年开采史的浙江青田县封门山前,倪东方领着一众“石雕匠人”宣誓:

“大国工匠,匠心独运;镂雕一绝,俏色传神;石雕珍品,千古生辉……”他们敬大山、敬天地、敬工匠精神。

印石之美,美在方寸。方寸之间,博大精深。青田石,被称为“女娲补天”之遗石,和巴林石、寿山石、昌化石并列中国“四大名石”。倪东方用一生体悟其中奥妙。

耄耋之年的倪东方坐在书斋中,拿起刻刀的那一刻,或许会回忆起15岁辍学后,在田间挑着大粪遇到老师那个遥远的清晨,他压下头上的斗笠,盖着脸,慌忙躲避。

当夜,老师来到他家,说“只要长一艺,胜读十年书”。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早年间,很多青田人出国谋生,倪东方的父亲也曾在欧洲闯荡。倪东方未满一岁,父亲再次出国。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姐姐在山里度过童年。

下河抓鱼虾、上树采野果,生活虽然贫困,但是倪东方始终在亲近大自然。这也为他之后的石雕创作积累下艺术的灵感。

因为家境贫寒,一直成绩优异的倪东方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15岁那年辍学回家,老老实实种地为生。直到那一天,倪东方的老师看到他头戴斗笠、挑着大粪在田间劳作,于是来到家中劝说,“青田的石雕已经销往美国,进到美国的花旗银行,做石雕有前景。你母亲是做石雕的好手,不如你也跟她学手艺。”

当天晚上,倪东方就下定决心,要学石雕。

从打基础的锯石头开始,倪东方跟母亲学习了半年多,才刚学到一些皮毛。没多久,日本人就打到杭州,石雕卖不出去,人人自顾不暇,倪东方的手艺因此荒废了十多年。

倪东方正在进行石雕创作。

半路出家,30岁偷师学艺

和石头的缘分并没有因为战争而终止。

年,青田县政府组织成立了青田石雕合作社。28岁的倪东方凭借当年学锯石头的经历进入合作社。他回忆:“一开始,我的工作就是锯石头,锯了很多年,一直没接触雕刻。”

一心想改变命运的倪东方一直暗自偷师。

他每天早上都提前一个小时到石雕厂里。“趁着老师傅还没到,先到雕刻车间看他们的作品,揣摩他们巧色和雕刻的技巧。”倪东方说,“哪件石雕是哪个老师傅雕的,我一清二楚。”

晚上回到家,他独自在煤油灯下练习石雕。母亲有时从旁指点,鼓励他把石雕学好。

自学了两年多后,倪东方按捺不住对石雕的向往,鼓起勇气,拿着自己雕刻的烟灰缸与和平鸽两件作品给合作社领导看,要求调到雕刻车间工作,并主动把27元的月工资降为24元。

他的执着打动了领导。30岁的倪东方,正式学起了石雕。半路出家的他,为了干好石雕,下了比别人更多的笨功夫。当时县里请了一位“雕山水”的叶老师,来指导车间完成出口任务。倪东方主动把自己雕的山水拿给叶老师请教。

“山水这么好学吗?”叶老师脸色不好看,勉强地把他雕的山水接过去,几乎都没有看。

倪东方并没有被“吓退”,他用了半个月拿出3件山水作品。连老师也惊叹:“没想到你学得这么快!”

第四年,合作社成立了一个石雕创作组,请倪东方当组长。“我既要抓生产,完成出口计划,又要自己搞生产和创作,日夜加班。”在石雕厂,他一干就干到了退休。

倪东方和弟子及其他青田石雕艺术家聊青田石雕。

痴醉于石,万元户变“万元石”

在青田,关于倪东方痴醉石头的故事一直流传。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购买“睡美人”石材的故事。

改革开放之初,倪东方一家拼搏了3年,成了当时还比较少见的“万元户”。一天深夜,一个自称是“卖石佬”的男人敲门,颇为神秘地说手上有一块好石头,白天不敢来怕被人看到,只敢晚上偷偷来找倪东方。“如果想买第二天准备一万元。”

“当时一万元不是小数目,”倪东方回忆,“我和家里人一商量,这块石头非买不可。如果别人买去肯定就会做印章,石头就糟蹋了。”

当晚,全家把存款凑起来不够,又把戒指、项链都卖了凑出一万元。“一夜之间,万元户变成了‘万元石’。”倪东方笑言。

当时很多同行来看,七嘴八舌议论,有的说雕个美女,有的说雕个卧佛。倪东方却说,不雕。当他把写着“睡美人”三个字的铭牌放到石头边,所有人都恍然大悟,“还是原石好,雕就是破坏。”

“不能随便动刀,不能把石头糟蹋了。我在构思时总想该留不该留,留则如身上肉,削则似地下泥。”倪东方说,不能雕得满,雕得满是商品,不是艺术品。

倪东方所住的小镇距青田县最好的矿区封门山很近,他熟悉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块石头。

“青田石是经历上亿年时日聚集天地之精气形成的,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宝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与它们相遇是缘分,应该善待、爱惜每一块青田石。”倪东方说,画可以反复画,但石雕只有一次机会,因为没有第二块完全一样的石头。

倪东方青田石雕作品《鸣秋催来一林霜》。

潜心创作,一生专注一事

“有的石雕作品虽然精雕细刻,但它没有‘魂’,一眼就能看完,它就是一件商品;有的石雕它是创意创作出来的,有一种意境在里面,看不完,有余味,那就是艺术品了。”倪东方说。

倪东方感到,要想把石雕雕成艺术,必须学文化。从石雕厂退休后,他去书店买来了唐诗、宋词、元曲,如饥似渴地研读。

“吃饭时想到什么,筷子放下,拿笔记下。书房、工作室里有书,甚至连卫生间里都有书。”倪东方给自己写了两句诗——家藏千卷书,未知认几字。

他常常面对石头,一坐就是一天,看起来一刀未动,其实脑海中已经刻画了无数回。

年,倪东方的作品《花好月圆》被国家选为特种邮票印制发行,这也是大众最为熟悉的青田石雕艺术品。

倪东方的青田石雕作品《花好月圆》。

起初,倪东方从一位青年手中得到这块奇石。“这块石头处理得好,就是一件宝贝”。得到石头后,倪东方闭门谢客三天。

在动刀之前,倪东方总是很谨慎。第一天面对石头毫无头绪,只能仔细观察其结构、质地、纹理。第二天,心中反复推敲,理出思路,成竹在胸。第三天,小心翼翼地把外面的硬石头一点点剥离,露出了内里黄白色的冻石,颜色通透,感觉像个月亮,顺势就想到了“花好月圆”。

倪东方借用石料中的固有色彩,把圆月、牡丹、桃花、小鸟的形象叠化在青田石上,塑造出一幅百花拥月的美丽画面,鸟雀在花枝间跳跃鸣叫,令人观后遐思翩翩。

有富商曾为此石开价上千万元,倪东方不为所动,年初他将《花好月圆》捐给了青田石雕博物馆。“这是青田人民的财产,不卖。”

如今已安享晚年的倪东方却依旧闲不下来,每天至少要花两三个小时研究石头、雕刻石头。“一个艺术家,凭自己脑子里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接受外面的营养。”倪东方说,不论是从山上的小溪,还是乡村的农田,甚至现在的电视和网络上,都有值得学的地方。

一次,倪东方无意中在电视节目里看到老舍请齐白石画画的故事,对他后来的创作深受启发。

齐白石画了一幅《十里山泉出蛙声》,老舍徐徐把画打开,里面却连一只蛙也没有。只有一汪小小的山涧,里面有点点蝌蚪。“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去思、去想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倪东方一直想给封门山立碑。“我有两个母亲。一个母亲是生我者,是我石雕的启蒙老师;还有一个母亲就是封门山,赐予我五彩宝石,是青田石雕人的母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