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阳当空,蝉声聒噪,不见一丝风的午后,空气里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裹挟着些许烦躁。

离开市中心,一路往东,向山上行走,繁华喧嚣渐退,郑世斌的工作室“既明山房”也渐露真容。

蓝天白云下,座落于半山间的现代别墅,一进入内里,别有洞天。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笑看风云变化,闲听静水流喧,颇有几分入则隐,出则世的味道,而此间主人正是如此。

《海棠双燕》寿山三色荔枝石郑世斌作

舒缓的音乐、两盏淡茶,与郑世斌面对面的交谈,你会发现这是一位很懂生活的人。

他的工作室、作品与本人一样,都充满生活的雅趣。

观赏他的作品,石头间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似乎能一扫夏日的烦闷,还不知不觉地把人的审美带入一个花木成诗的世界。

《五福临门》寿山银裹金田黄石郑世斌作

郑世斌被称为寿山石雕刻界青年领军人物。

他擅长用刀直抒胸臆,也用刀思考、打量。

春时姹紫嫣红,夏日草木盈盈,

秋时落英缤纷,冬日檐上挂霜。

他的刀下,四时轮转,读懂生活,也读懂自己。

与郑世斌初识,约莫是在两年前一次海峡两岸篆刻基地的交流会上,那时的他拿出来了不少田黄石作品用于交流展览。

郑世斌所雕的田黄石在业界很有名气,而此次采访刚一落座,他就提及:“今天,我们不说田黄石。”

郑世斌笑言,之所以不说田黄石,是因为他曾多次与人探讨雕刻时,总有人先把目光聚焦于田黄石之上,进而忽略了雕刻本身的魅力。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卓绝的雕工,自我的体悟于石材上碰撞出的火花,是穿越时空的永恒之美。

而“薄意”,恰是郑世斌认为用于表达此种美感的绝佳技法,或者他更愿意将之称为一门艺术。

《琴阮图》寿山月尾紫石郑世斌作

薄意,是寿山石雕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它比浅浮雕还要“浅”,雕刻层极薄却富有画意。

著名书画家、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曾说:“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故而又有人将之比作“刀画”。

在郑世斌看来,用一词形容薄意,可谓恰如其分,那就是矫情,古代文人般的矫情,或者亦可称之为讲究。

他说,薄意如同文人作画,干净工整得不可思议。面与底,始终处在一种平行状态,看不见任何机器或刀留下的痕迹。在慢慢磨光磨合之后,它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规规矩矩的优雅姿态。

《看山养气》寿山芙蓉石郑世斌作

“我曾写一篇论文叫《以刀代笔》,这里的笔指的是毛笔。中国几千年有可据可查的书画史,很长的时间使用的工具是毛笔。提笔、运笔、收笔、所产生的线条、笔墨效果,就是一种提炼,是写意而非写实。在我看来,这种提炼显得特别高级,蕴含智慧。而薄意恰恰如此,在如此薄的状态下不仅要呈现少许立体感,还讲究人物的情绪变化,这就归功于对线条的提炼。”

郑世斌极擅薄意。在薄意中,他寻找的是一种文气,是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生命力。

郑世斌尚古,他不断地从敦煌壁画、宋元古画中汲取营养;郑世斌推今,他不甘于故步自封,对生命力的追求跃然石上。

《九老图》雅安绿郑世斌作

如果拿郑世斌20年前的作品与现在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在品读郑世斌的旧作时,你会感受到刚从美术专业毕业的他,讲究的是中国画的画理与雕刻技法的相结合,追求的是画面典故的运用、整体氛围的塑造。

《烟波钓徒》老挝石郑世斌作

而观赏郑世斌近年的作品,你会体会到一种以枝微而见世大,意蕴无穷的感觉。

在他的茶几上,你能找到这样一方石章。普普通通的白色石材,石上黑墨块状的天然花纹一刀未动,却与周边的线条相融合,巧作成了渔夫的蓑衣。

简约的线条、恰当的留白,“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潇洒自在展现得淋漓尽致。

《形见神藏》老挝石郑世斌作

篆刻:林健

“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寥寥数笔勾勒出罗汉的形象,这块黑色的石纹就像梁楷画作中的天然水墨。那天我早上起来,心情很好,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勾勒出这个渔翁形象。

古时,渔翁中很多是饱学之士,他们归隐山林,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根据这个图案,郑世斌特地邀请篆刻家林健将“形见神藏”四字刻于方寸之间,石雕技艺与金石篆刻、山水诗意与文人气韵浑然一体。

郑世斌的作品,刻画细致,影影焯焯,或远观,或静赏,作品间不仅各有特色,而且每每观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作品之中始终展现着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蕴含着几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

又譬如作品《向阳而生》,这是郑世斌作于年那个特殊的时段。他将石章上原本的红色线条,想象为雨后的彩虹,以简洁而精炼的线条雕琢出忘忧草。风雨过后,遥望彩虹,人可忘忧,这就是他刀下的内心世界。

《向阳而生》龙蛋石郑世斌作

“文化才拥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它优雅内敛,又有力量。我希望,在浮躁的社会忙碌了一天后,有人回到书房,拿起我的作品,能安静下来,与传统工艺对话,从而感受到文化精神魅力。”

从事雕刻已近30个年头,郑世斌始终坚信技艺要有传承,艺术要有憧憬,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有着文化的内里、独属的符号,让人一观,便能知道:“这是世斌的。”

不知不觉,3个小时时光已经过去,从山上下来,天色虽未暗下,但炎热已渐渐褪去。回望山中,既明山房也隐匿云中,已然不见踪迹。

采一束风,倒半杯雨,望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郑世斌的刀下,所有的诗与远方,不在远处,皆于眼前……

年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州市特级名艺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寿山石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年-年毕业于福建省福州师范艺术分校

年-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应用中文教育专科

年后进入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担任研究员

年作品《踏歌行》获第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年作品《纤夫之歌》获中国工艺美术银奖

年作品《桃花源记》获福州市第十四届“如意奖”一等奖

年作品《知音》获福州市第十六届“如意奖”一等奖

年作品《渔樵耕读》获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年作品《十八学士登瀛洲》获第四届福建省工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年作品《独钓寒江雪》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年作品《卧薪尝胆》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年作品《齐心协力》获第十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工艺优秀作品奖”金奖

年作品《高山流水》获第九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年作品《澄境》在南京获得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玉器类)“百花奖”金奖

年作品《尊者十八嵌》在南京获得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玉器类)“百花奖”银奖

年作品《境由心生--佛在·福在》获得福州市第四届茉莉花文艺奖二等奖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CN35-

新媒体责编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邹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