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宜湘河经村
文
经继洪
宜湘河经村位于县东北部,属庙头镇管辖,距县城37公里,现有居民人左右,宜湘河大桥横贯南北。举目眺望,群山环绕,前有数十里开阔肥沃之地,宜湘河两岸分布三五村落,其中河南岸有路野村、渡头村、歌陂村。河北岸有唐村以及大西洲村等。
过宜湘河大桥后往左为文桥方向,往右为庙紫公路(全州庙头镇至湖南东安紫溪镇)起点。往左前行约米,路边右侧有一雄伟高大的牌坊,上书“宜湘河经村”五个金色大字,牌坊后有一庇佑古村多年的大樟树,树干中部直径1.27米,树干下部直径为1.43米,树龄达数百年之上,早已成为宜湘河经村的村标,也是村人议事、纳凉、休闲的最佳之去处。
御史全州开新篇宜湘建村发祥远
宜湘河经村由来已久。北宋末期,经氏族人经嘉绩高中进士,官至御史。他家居祥符县(今开封)高桥里,号高桥,故称“三高御史”。宋末年,他赴湖广巡察,此时正值金人攻陷开封,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经嘉绩北望家国,饮痛疾首,遂寓居广西全州城北门。下传5代时,靖州瑶族首领吴天保率领民军攻占全州县城,经氏后裔在县城北门的房舍尽被焚毁,其中包括前家谱资料,椿孟、朝孟、端孟等兄弟六人,被迫举家乘船沿湘江至庙头夷襄河汇水口时,逆流而上至河流最宽阔处,见此地“水聚山环,罗城镇口,满天星斗,绵世发祥,因家焉”。这里当时属湖南辖地,恰村前河流古称“夷襄河”,故称村前河流为“宜湘河”,村名亦被称为宜湘(亦含移湘之意)。
庙头镇有“先有宜湘,后有庙头”之传,经翻阅县志的记载和从古地图查证,“宜湘”确实早有记载,甚至县志古地图里也是有“宜湘”之名,而无“庙头”二字。另,经氏老谱里该村均记“宜湘市”,与近邻的湖南东安县“紫溪市”“白牙市”“芦洪市”等地名类似。还有就是从该村语言里也能佐证,宜湘村至今在土话里仍称唐村为“唐股(音)”,称经村为“经股(音)”,而不似其他周边村落称呼为“某家”“垞里”。
宜湘河经村坐北朝南,祠堂与古民居均为此朝向。村东面和南面三里范围,均为广阔的肥沃水田。年新建衡柳线宜湘河特大桥,由北向南紧邻村东面绕过。村西与唐村紧邻,自古以来经、唐两姓和睦相处,通婚联姻较多。
孝友家风常挂念雄伟祠堂祭先贤
宜湘河经村在此建村以来,以孝友家风传世,现存明清以来古民居三十余座,修建有五座公堂及一座忠靖庙,目前尚存笏堂公祠和克铭公祠堂,忠靖庙只剩横七竖八木柱在风雨中飘摇。
建造最为精美壮观的御史堂,现为宜湘河村村委会所在地,仅残存孝友牌坊,树立在宜湘古街市路旁。
嘉绩公祠即御史堂,建于道光十五年,其庄严雄伟除从老一辈听说以外,在《经氏谱牒》中有完整图纸记录,该祠堂为四进,分左右厢房和碑廊。以前村里幼童都是在御史堂内学习“四书五经”。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仅存的主厅临时作为小学教室后,也被拆建。其当年的美观雄伟只能从老人口中获知。在此,节选经日章所作《祠堂落成诗并序》的诗词,以佐证其繁华:
翠飞画栋倚云天,冠盎旌旗杂管弦。
胜压三湘低晚照,灵钟五岭占先鞭。
命隆汤季发祥远,福自尧封衍泽绵。
千载一时光爼豆,不胜歌舞兴翩翩。
御史堂前残存的孝友石牌坊为四柱三孔,均高3.15米,四柱前后各镶入鼓抱石,中梁石雕前为鲤鱼跳龙门,后为双狮舞绣球,左右梁前雕孔雀栖息于花木之上,后雕麒麟翱翔云彩之中。牌坊竖刻“旌表”二字,下横刻“孝友”,左右分别刻有“国恩”和“乡望”等。顶部左中右均有石檐。从残存的寓意深远的石刻来看,依稀或能从中感受当年该石牌坊之壮美和气派。
克铭堂始建于道光元年,整体为砖木结构。两端靠墙处设有两侧门,其两门似太阳半圆形合抱其中。四檐柱上斗拱均雕刻芝草纹饰。两端为波浪形山墙,墙青砖砌筑厚达0.35米,左右端墙头均对应上雕仙鹿,中部雕仙姑,之下雕荷花莲藕。
跨入大门只见一片杂乱,原因是“文革”“破四旧”之时,正值村内人多屋少,偌大祠堂——当年村里举行最庄严肃穆、祭祀先祖的地方,其上下两厅均被分割若干小间,给村民养猪关牛。如今满目疮痍,甚是让人黯然神伤。当然神州大地不止这一地。
尽管祠堂小部分已破败,但其规模仍依稀可辨。其正厅屋顶为抬梁式结构,近天井屋檐下其檐板雕刻精美芝草,每块抬木均雕纹饰。上下两厅内28根大木柱,依旧支撑着当年的辉煌,其直径均达28厘米左右,每根柱础均有圆形石墩稳固,石墩直径36厘米。天井为大青石围砌,底部及排水均以青石规整铺砌。正厅后部有两侧门,门楣之上书“考祥”二字,且砌筑两层次门檐,檐端上翘似龙口模样。
笏堂公祠建于清同治丁卯六年(年),是宜湘河经村保存最为完好的祠堂,村人称“花祠堂”。村里有清恩授登仕郎经朝礼,字存敬,号笏堂,村里亦称“花公大丞”。大门上分别有一横一竖两祯石刻,竖楷书题刻“旌表孝友”四字,碑刻上以龙头俯望,龙身镶两边并雕刻云纹,整个石雕精美,栩栩如生。横刻“笏堂公祠”四个金色大字在其门楣之上。四面外墙均以青砖砌筑后用石灰沙泥粉砌,正面墙平砌装饰琉璃瓦,两侧墙前小部分砌半圆,后正厅部分两侧分砌三层马头墙,墙头正面浮雕花瓶及插花,侧面绘云纹,整体庄重精致。
祠堂内部分上、下两厅。门厅即下厅部分为穿斗式结构,檐板镂空雕饰竹木或寿字纹;上厅为抬梁式结构,檐柱与屋柱之间顶部连接斗拱呈扇形,且上部雕一狮子以驱邪。上下两厅以天井相隔,天井对应两侧砌有月亮拱门,直径均为1.82米,底部为青石雕磨成圆弧,门外上方绘有扇形书画装饰,各有草木石和一首题诗。内部的间隔板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拆除,仅剩木柱24根。
祠堂内有经存敬石刻画像,头戴官帽,着清朝官服,其面容慈善,胡须垂至胸部以下,两目炯炯有神,端坐于铺有毛皮的太师椅上,手拿椭圆摇扇,周刻帐幔。其画像雕刻线条清晰细腻,栩栩如生。下部石刻为陈九经所撰《笏堂世伯大人像赞》。祠堂内还存有“皇恩旌表”石刻一帧。
斑驳墙头碧云天古宅民居历华年
经仁恒为明朝诗人,曾任安徽怀远县令。他旧居保存较完好,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前临引入村内的溪水。整个外墙均以青砖浆砌,内部厅房全部为木制穿斗式建筑,四合院布局独立的门楼在其东南角,门基座全部为青条石堆砌而成。其后人已做了加固,总算没有让村里仅剩的独立穿斗式门楼倒塌。
这座民居能经历数次战火而得以保存确属不易。年初,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抢掠之时,经荣发曾躲在屋后,亲眼看见一日本鬼子为找煮饭的柴火,用斧头对右柱旁的木板劈了多下,可能那日本鬼子觉得有些难度而放弃了,如今九处斧头印痕仍保留清晰,成了日本鬼烧杀抢掠宜湘河村的罪证。经荣发九十高龄,刚去世不久。
走日本那年,宜湘河村被日本鬼子占领,在村内烧杀抢,村民四处逃散,都在荒山野岭躲藏,房屋被烧三十多座,财物损失无数,人员伤亡一百多人,有四十多户绝嗣,被抓走担夫十几人杳无音讯,田地丢荒,多人的村子,当时只剩余人。
宜湘河经村最气派、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当属“黑大门”。该古民居坐北朝南,为四进三天井,处在宜湘河经村最中心位置,以大门及门四周全部刷黑油漆而俗称“黑大门”,而其前后左右的楼屋库房,均为同一家族所有。该家族便是宜湘河经村及周边村邻最有名的富户经子魁、经子嘉、经子德兄弟,土改时该豪宅及四周的屋宅均由被没收,分给其他贫雇农居住。
“黑大门”至今依稀还能看出黑色油漆残留。门前临溪水,大门外架设与门厅齐长的青石桥,以连接村内古巷道,其左右均为青砖浆砌山墙,墙头翘檐并雕饰花鸟云带。进入大门内便见一天井,天井两侧为左右厢房,其窗棂为寿字纹,周边雕刻花鸟虫鱼。门楣之上浆砌门头并盖瓦,门额之处阳刻两字,西向三扇门依次往上,为隶书“拥翠”,篆书“凝旺”,篆书“庆云”。最后一扇门额上阳刻篆书“景垒”。最后一进为主厅,用来接待重要贵宾。民国时期桂林市市长、陆军中将陈恩元(全州文桥人)与其结为亲家,经利峰是其妹夫,由此陈恩元骑大黑马常来宜湘河经村,在此主厅打麻将、饮酒。在抗日战争末的年下半年,日本鬼子在“黑大门”盘踞达一个月方才离去,鬼子在主厅中央下挖数米,以防有变之时藏身其内。
“黑大门”后原有一碉楼,高十米左右,为当时村内最高建筑,左侧沿巷道旁建一排加工房、厨房、酿酒作坊等,右侧后面则为牲口棚,关一骡子。现屋主告称,当年经子德个子不高,就是骑那骡子走亲访友,四处收租。
“黑大门”前方有一院落也属经子德家族,是规模不大的四合院,值得指出的是该民居的侧门尤其精美,门头以浆砌两层皆盖瓦,并向两侧做翘檐,顶端中央雕一红色葫芦,两端饰以花木,檐下画四副图画,一为梅花图,一为喜(喜鹊)上眉梢图,一为仙鹿图,一为墨竹图。门楣之上雕寿字纹饰,中部阳雕繁角篆蓝色四字“明德维馨”,似一匾额高悬。
富户经才黄旧居紧邻“黑大门”,一样是坐北向南,前临溪水,不同的是“黑大门”为四进院落,而此民居则为双层砖木穿斗式结构的“四合楼”。由于经历战争年代和“文革”破四旧,各房相隔的木板基本被拆除,只剩上厅还有右面木板存留。经清点木柱共34根,上厅楼层只剩横梁。下厅的楼板和栏杆尚存,只是右侧木楼梯现已被毁,上世纪80年代初时,该村小学还将此上、下厅的楼上和楼下作为教室使用。
宜湘河畔多美景街市古道马蹄音
宜湘河村古街、古巷尚存,整齐划一,只是原有古街、古巷铺设的青石板,由于年久失修,当年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在数年前均已被水泥硬化覆盖,甚是可惜。
明清两代由于宜湘河经村地处湘桂古道要塞,且又有水运连接湘江,故行人和交易商贸者络绎不绝,甚是繁华。当年来往于湘桂两地的行人经渡头过船来到宜湘后,便是经古街市至村东街尾,继续沿湖广官道前行,在通往湖南的大路上,现还存有三座石桥,依次名为饭铺桥、步云桥、拱桥。
沿湘桂古道前行三里有一属宜湘河经村的文物:夏屋经唐氏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年)。整座牌坊为青石结构,四柱三孔。中央上方竖刻楷书“旌表”两个大字,顶端有宝瓶和鳌鱼。正坊横额从右至左刻“节寿”两个大字,四围高浮雕着双狮戏珠、人物图案和阳刻缠枝花纹。两次间的正面花板上分镌有“冰心”“玉质”,背面花板则锩有“松姿”“柏性”,均楷体字。左右石横梁前后分别雕刻有狮子和鹿、花纹等纹饰。石柱础呈长方形。柱前后共有10块鼓抱石。现该牌坊的顶端和两内柱上的狮子被盗。
宜湘河大桥往东,不远可见一风雨亭,紧邻古码头。该风雨亭建于道光年间(公元年左右)。整个地基铺两层大青条石筑基础,由六根四方形石柱支撑,每根石柱均等且下大上小,石柱上为穿斗式木梁结构。临河南面中柱有石刻为“宜湘经存敬偕男启恭、启诗、启献、启澜、侄启幹、启瀚、启桓、启模建造”。
湘桂铁路庙头铁桥修建于年,与宜湘河经村风雨桥及古码头为邻。铁桥与风雨亭、古码头现构成了宜湘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
宜湘河经村自元朝至正戊子年(年)建村以来,如今已有年历史,在其周边的古墓数不胜数,其规模较大的石圈墓有数十座,目前发现最大的墓为明朝抗倭英雄经彦寀及夫人陈氏合葬墓,经测量该墓直径达31米,碑高2.1米,宽1.41米。另有明朝国子监助教经彦宣墓、广东长乐县知县经彦寅墓及其父经世昂墓等。几十年前,该村古墓几乎全被盗掘,实在是令人愤慨!
诗书传家铸风骨文官武将报家国
宜湘河经村历代科甲仕宦名人较多。《经氏谱牒》记录仅明清两代七品以上有18人,考取秀才有人,武将或武官共有人。
获朝廷封赠有22人。其中元朝经德芳军功卓著升“元帅”;经仕璋明洪武初年署理全州、兴安二县;经彦寅、经彦寀官升三品授禄,经彦宣、经仁恒、经邦训等祖孙三代科举连芳。
抗倭英雄经彦寀,生于明弘治十五年(2年),五岁时父母双亡,由其祖父抚育成人,嘉靖戊子年乡试第十八名中举,辛丑春授广东博罗县知县擢大理寺左评事,转广东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迁海北兵备道。海北当时倭寇猖獗,却兵少难以防范。经彦宷招集兵马演练,并率领演兵追剿,计功万馀,以防捕征剿功,升食参议副使参政俸(正三品)。嘉靖翰林院编修吕调阳(临桂人)有《送怀赤经老先生佥广东按察事序》;《筹海图编卷三》里有《经彦寀等大败贼众俘斩一百四十六名》等三篇短文记录。经彦寀却早早解任而归。次年,朝廷想启用他,钦赏功银十两,差官送到家,然而经彦寀说:自己历3任18年,所享受的俸禄“皆祖宗世积行善所致……但恨双亲早丧,事而不能尽孝;君门远隔,而不能尽忠;而又不能图报豫庵祖父”由于要尽孝道,赡养祖父,他辞掉了朝廷的任命。
经彦寀诗作亦是文采飞扬,《全辽志卷之六》记载有经彦寀任大理寺左评事所作七言诗一首《海州城东桃园燕集》:
论心京国多朋旧,聚首天涯几故人。
竹叶漫倾辽海兴,桃花如对武陵春。
风清道路豺踪静,节操氷霜豸服新。
愧我涓埃无以报,独将衰鬂老风尘。
明朝诗人、怀远县令经仁恒,中万历年间举人(年),万历十三年()至十六年任安徽怀远县知事,在任“清谨宽厚,士民安之”,怀远百姓感其恩德,在荆山为其立有生祠。其个人经历有乡邻歌陂村进士、资政大夫蒋士忠,为其撰文《大诰赠龙池经老亲翁老先生行状》,有记录:“先生讳仁恒,号龙池、行一……少负英敏,颖才天粹……初任安仁(湖南安仁县)学博丁,丙辰起补曲江(广东曲江),寻陞南直怀远县令(今安徽蚌埠怀远县),一意爱民,廉谨自矢,用是稍忤上官……先生薄视宦途,尤弃敝屣坦然,介然解组归来。家无长物,惟一经课了是务……”。后来,他的几个儿子均中举,多有功名。
经仁恒诗作目前发现存留十二首,在此摘录两首:
其一:《淮心夜月》
一轮清浸一川盈,澄澈波心万古明。
月色水光浑足爱,谁能吟啸及袁宏。
其二:《梅谷雪晴》
雪凝天霁朔风凉,谷口梅花弄冷香。
驴背有人惊暴富,琼葩玉树映朝阳。
解元经仁杰,字德敏,号存一,别号斗南。早岁丧父,克志芸窗,学识宏优,中万历戊子科乡试榜首。初任江西乐平县谕,陞浙江缙云县令。出仕日,母亲教导他:“汝为父母官,须存一爱民之心。”他终生不敢有违,自号“存一”。继任云南河阳县令,以养亲陈情致政归里,事母十余年,孝待兄厚,疏财仗义,时人赞誉,称其子肖孙贤,簪缨绍美,皆积德流光之报也。
村中还有抗日英烈经才芬,村里人称其“梅生”。生于光绪三十二年,龙州教导总队毕业,曾任排长、连长,参加过淞沪会战。年任湘桂边区别动队队长,5月8日,率队进攻日军在文桥新大源屋输送队时,为国牺牲,葬满竹岭。此事《桂系阵亡连级以上官佐名单》和《全州县志》均记载。
绵世发祥湘桂川热情好客美名扬
如今,由宜湘河经村迁徙到其他地方建村达62个,其中仅庙头镇内就有27个。经核实,清朝中期因“湖广填四川”,远赴四川省和重庆市建村的经姓村落主要有五个。经初步统计,经嘉绩后裔迁徙至宜湘河村繁衍以来,已达2万余人。
宜湘河经村过去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族人成群结队到嘉绩公祠来祭拜祖宗,宜湘河经村则大宴宾客,整个宜湘市古街道商贸旺达,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自“文革”后,此风俗已消散。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仍是桂北最大的圩日。这天,宜湘河大桥及两岸的公路上人山人海,价廉物美的商品琳琅满目,成千上万人来此进行农贸交易。这里荟萃了当地所有的风味小吃、农资物品,而那金灿灿、油光发亮的麻圆粑粑,依然是所有赶圩人心仪已久的美味。除三月三外,还有端午节扒龙船,正月闹元宵舞龙、舞狮等。每逢节日,村里各家各户的亲朋好友齐聚,全村四处菜香味浓,主客行拳猜码,相叙亲情,甚是热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