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盛开,女子出嫁得时

古人对婚姻家庭很重视,《诗经》中类似《关雎》《硕人》这样的婚恋题材诗还有很多。

《桃夭》便又是一首有关婚姻家庭的诗。我以前没认真细读《诗经》的时候,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早已耳闻,现在读到《桃夭》才知道这妙笔生花的一句出自这首诗。

为什么《桃夭》的这开头第一句能被人这么广为流传呢。我想大概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这一句中描述了一种很有感染力的物象,它写的是春天里,桃花盛开的场景。桃花灿烂到什么样的地步,“灼灼”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它说明了桃花肆意绽放之绚丽,令人炫目,画面感极强,给人的遐想极为震撼。

第二,大家都知道,桃花是桃红色的,桃红总给人以好运吉祥的意思。这一句所描述的花开盛景,给人读起来的感觉是快乐的,喜庆的,朗朗上口,令人心情愉悦。

第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后一句是“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所以说,这前一句不仅以物起兴,还采用了象征手法。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第六》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桃夭》的开头便是如此。

古人擅长观物取象,这里取桃花盛开之象,象征女子正逢妙龄,远古老观念里认为,这时的女孩最适合出嫁。

原诗欣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分为三章,第一章是说,桃花开得好,姑娘也在好年纪,适合嫁人成为别人家的好媳妇。诗中的“之子于归”中“之子”是说这个女子,“于归”是说要出嫁了,古人认为女子最终的家是夫家,出嫁等于找到了最终的归宿,这就是“归”的意思。

第二章是说桃树的第二阶段,桃树开过花之后,花落了就要结果实。这也象征姑娘嫁到夫家的第二个阶段,生育孩子。

第三章是说桃树的第三个阶段,桃树开花时,叶少不茂。只有在花落结果后叶子才开始长密长多。这也是女子在家庭中的第三个阶段,“蓁蓁”是指桃树叶枝叶繁茂,象征了女子为夫家“开枝散叶”,相夫教子,使一个家族变得兴旺起来。

女人的身份和职责在这首诗里体现得很明了。

借桃树寄予期望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与桃树结缘。《桃夭》出现的时代里,不难想象,桃树应该随处可见。

桃花的颜色通常在淡粉色,粉红色,桃红色,也有颜色深红的桃花,不过一般常见的桃花在粉红,桃红色居多。

桃花的颜色红而不艳,且随处可见,这也是一种亲和力的体现。

它不似牡丹,少见,华贵,姿态高,也不似兰花,清冷,给人幽静之感。诗人感物作诗时,一是根据自身的心境,二是物象投射给诗人的真实感受。

早春里,屋外的田野,树林光秃秃的,看不到生机。桃花却在这时在料峭春风里开了,这映入人们的眼帘里,无疑是开心的,让人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

桃花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如此好,人们就会联想到女子。一个女子,如桃花这般色泽好而不俗艳,有亲和力,有感染力,这样的女子哪家不想娶进门呢?

“桃花”这一物象讲的不仅是女子的“色”,外貌,它也强调了女子的气质,给人展现的一种精神状态。用我们现代人的流行词来讲,这体现的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女子。

桃树“有蕡其实”、“其叶蓁蓁”,这指代的是女子身体好能生育,同时具有贤德,能把家庭打理好,造福夫家的子孙后代。一棵树枝繁叶多说明它会越来壮大,长势好。这也是古人对女子担任家庭主妇后的期望。

《桃夭》诞生的时代里,社会生产力低下,一个家庭想要把日子过好,必须要多劳作。外出狩猎、采摘、种田耕地等日常活动都需要强健的身体。另外人丁兴旺也能给家里增加劳动力,所以,那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互道祝福时,会说祝你多子多孙。他们相信,多子才是福气。

《桃夭》表达了古代的一种观念,他们认为,女子一生的职责就是扮演好家庭里“贤内助”的身份。女人就像养在家里的一颗桃树,要给家庭带来欣欣向荣的希望。

“无自我”时代的女子

《桃夭》这首诗的语调无疑是欢快的,美好的。但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诗里的女子婚后却是失去自我的,她快不快乐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古代人娶亲,对女子有一定的要求,首位的是生育能力。除此之外,容貌、德行、劳动能力、持家能力等都会被男性列入合格妻子的评判中。

《关雎》里君子所求的“窈窕淑女”是指外貌和内在皆好的女子,这就在要求女子要德貌双全。

《硕人》里卫国公要娶的是身份尊贵的齐国公主,这就在要求妻子对他来说要有政治价值。这些都是在说男性在婚配中的择偶要求。

《诗经》里婚姻家庭题材的诗,多半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男性在家庭、社会中是主导地位,女性属于附属地位。《硕人》中的齐国公主庄姜,她的身份极为尊贵,但是她真正的名字我们无从考证。“庄”取自自己丈夫卫庄公的“庄”字,“姜”从父姓。这体现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社会观念。

庄姜出嫁的时候风光无限,可史料记载,她的婚后生活很凄惨。原因是她未给卫庄公生下子嗣,且不会取悦夫君。

一个时代造成女性在社会中失去了独立人格,如果说《桃夭》是当时的人们对女子出嫁的颂歌,倒不如说它是对一个女子在家庭里扮演好妇人角色的期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