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语言平淡自然,但是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自然界的春光像捉迷藏的小孩一样天真可爱,活灵活现,作者对春光的寻觅、失望、惊异到欣喜的感情跳跃扣人心弦,一直让我记忆深刻。
据记载,公元年,即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三年,农历四月初九,白居易一行十七人从庐山遗爱寺旁边的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西林寺、化成寺、峰顶院,登上香炉峰,夜宿大林寺。当时大林寺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只能看到二十年前名人隐士留下的诗句。寺庙陈设简单,僧人皆新罗国人,周围都是清流苍石短松瘦竹。由于山高地深,季节转换得很迟,按时令已是初夏四月,天气还像正二月一般,桃树才刚刚开花,物候与山脚平地的村落都不一样,宛如另一个世界。有感于此,白居易写下了《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游大林寺序》白居易一行由庐山草堂登大林寺活动范围大林桃花诗意画十七人的庞大阵容,相当于一个旅游团了,无疑这是一次重要的集体出游活动。出游的起点在草堂,白居易来到江州后,对庐山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的一处风景一见钟情,在此用木材毛竹盖了一处面阔三间的简易住所。出游的起因源于为草堂举行落成典礼,白居易对这处草堂十分喜爱,赞其“一宿体宁,再宿心恬”,并决心“终老于斯”,特地备好茶果点心,邀集一众好友庆祝落成,根据《庐山草堂记》记载,参加人员共计22人。出游的同行人员主要是东林寺僧人和庐山隐士,其时东林寺作为佛学胜地,白居易与其来往甚密。出游的路线在庐山西北部,大致在今庐山交通大索道地段,大林寺的位置在现在的如琴湖,如今是庐山风景区的核心地段,但在唐朝时尚未开发,属于蛮荒之地,庐山西部山势十分陡峭,这条登山路线有一定难度,所以部分参加落成典礼的人员没有继续登山。这次集体活动留下了两篇传世佳作,一是《庐山草堂记》,其在文学史和园林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二是童叟皆知的《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草堂所在北香炉峰及重建现状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俯瞰庐山如琴湖东林印象俯瞰庐山大索道下站大林寺初创于四世纪,曾与东林寺、西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寺,因白居易诗作而闻名于世,此后不断有人来此凭吊感怀。但世事变迁,南宋时已仅余残迹,后屡建屡废。年,太虚大师主持恢复大林寺,并作为佛学院讲堂进行教学,且举办了一系列佛教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大林寺仍然保存完好。年,庐山兴修水利,大林寺主体建筑拆除后,寺址淹没于如琴湖中。
年重建的大林寺年,寓居庐山的文人李凤高在大林寺遗址附近偶然寻得一“花径”石刻,据查慎行诗句“香山旧吟地,花径兼宿莽”,知此为白居易诗咏桃花所在,遂集资建亭,广种桃树,逐渐形成了今日庐山风景区著名景点“花径”。
年发现的花径石刻从庐山牯岭正街沿西谷大林路下行约米,即到如琴湖畔,在如琴湖的西南侧,就是花径公园的石门,上书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前行不远,有一方“白司马花径”的石刻,与深秋的红叶相互映衬,格外显眼。景区中建有花径亭、景白亭和紫荆亭,花径亭专为保护那块珍贵的“花径”石刻,景白亭则是表达对白司马的景仰之情。按照《庐山草堂记》“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的描述,在此复建了白居易原建于北香炉峰的草堂,并作为文史陈列馆。又建有觅春园,取意“长恨春归无觅处”,内置盆景花卉。如琴湖大坝主要采用块石砌筑而成,朝湖一面作了造型处理,虚实变幻,以便自然融入湖光山色之中。
花径公园石门花径公园中的石刻“白司马花径”花径公园中的石刻《大林寺桃花》花径公园中的花径亭花径公园中的景白亭花径公园中的白居易雕像和草堂花径公园中的觅春园如琴湖大坝外侧现在有人说,当初修建水库淹没大林寺是一个失误,应该重建大林寺。但是据统计,庐山前后共有多座寺庙,不可能都重建吧,况且大林寺并非像东林寺一脉传承年,而是屡有兴废。历史建筑的兴废更替是常态,特别是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很难长期保存,文化的传承才是重点。
桃花盛开时的花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