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桃花源里人家

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

西递村口走马楼

中国民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北京四合院、西北窑洞、绍兴台门、闽南古厝、客家土楼等,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长江、淮河横贯安徽,带来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民居。皖北民居具有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江淮之间天井式民居是皖中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传统民居样式之一,融合了北方院落的布局模式和皖南徽派建筑的部分元素,形制古朴;皖西北圩寨则集生活、军事、防洪、生产等功能于一体,比如刘铭传故居,有着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色。

皖南古民居是中国南方民居的代表。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特点;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功能。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皖南古村落,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

西递与宏村,是安徽古民居的代表。

青山环绕的西递,宛如一幅水墨画。这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他们的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据县志记载,唐朝天祐年间,唐昭宗李晔在迁都洛阳的途中得一皇子。为躲避追杀和战乱以保全幼子,昭宗便将他托付给奶娘,让她抱回家乡婺源。皇子随奶娘丈夫姓胡,名昌翼,隐居乡野。北宋末年,胡昌翼第五代孙胡士良在去往金陵的途中经过西递,见这里“背山面水,东水西流”,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便举家从婺源迁到西递,繁衍生息。

西递原名“西川”,又名“西溪”,取村中三条溪水向西流之意;后因村西三里处为徽州府古驿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西递风光秀丽,周围群峰连绵,村落平面呈船形,是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的村落街巷系统。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是西递胡氏子孙繁衍昌盛的时期,他们大兴土木,建有书院、祠堂、庙宇40多幢,住宅千幢之多。

历史上的西递由于少受战乱侵袭,整个村落的原始形态保存完好,至今仍然存有明清古民居幢、祠堂3座。完整的古村落原型和存留的文物以及精美的建筑艺术,被人们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

粉墙黛瓦,加上阶梯状错落有致的风火墙,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无论是衬着蓝天白云还是笼罩在烟雨中,都是完美的组合。在西递,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天井院的格局,设计独特,能够起到采光、通风、换气、排水、遮阳、避暑等作用。

精美的雕刻灿烂的文化

走进西递村,一座石坊矗立眼前,这就是胡文光刺史牌坊。胡文光于明朝嘉靖乙卯年()中举,担任过山东胶州刺史、湖北荆州王府长史,有“奉直大夫”“朝列大夫”的头衔,被誉为“判藩首相”。在任期间,他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明神宗恩准他的家乡竖立了这座牌坊以示表彰。

胡文光刺史牌坊与徽州其他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眼前的这座牌坊有五个层次分明的楼阁,有顶有檐,叫“楼阁式”,准确地说应该称为“牌楼”。

这座牌坊以四根见方抹角石柱支撑坊体,底座是四座长方柱墩,中间是两柱底座,东西两侧分别雕有四只石狮,特别之处在于狮子前爪朝下呈俯冲式。雄狮怀抱绣球,雌狮搂着小狮子,一方面为了美观,另一方面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此外,牌坊上还有许多生动逼真的镂空浮雕,工艺精湛。

沿着西递村的明经湖畔行进,走马楼赫然立于眼前。走马楼原名“凌云阁”,是西递村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贯三为了迎接自己的亲家曹振镛而耗巨资兴建的。曹振墉是歙县雄村人,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曾任太子太傅、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

现在的走马楼是仿旧楼式样所建。园内西侧楼阁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上有“胡氏绣楼”平台,可演艺奏乐,现在经常表演一些民俗节目。沿园墙南北建有廊式楼,楼上有长椅“美人靠”,登楼远眺,群峰叠嶂,景色宜人。

西递村里,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这里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追慕堂……无不是富丽宅院、精巧花园,精美的雕刻,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