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飞山论见ID:gh_88dec4eda」

常德桃花源,最美四方竹

千年飞山

常德,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离怀化不远,一直想去走走,却苦于没有机会。

多年前,虽曾乘车路过常德,但没有留下太多印象。一个地方,只有在那里住过一晚,喝上几杯,走进大街小巷闲游,才算真正到过!

还好,今年五月中旬,应邀参加湖南省第十届网络文化节主体活动之湖南常德百家网媒“湘遇桃花源筑梦新征程”主题活动,终于圆了心心念念的梦!

常德位于湖南省北部,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

常德城名源自《老子》里的“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历史故事“刘海砍樵”“孟姜女哭长城”以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等浪漫主义贯穿二千多年的历史,开创了独有的“善德文化”。

常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一个去了还想去、来了舍不得离开的地方。

而在如珍珠般串起的众多美丽风景中,最具代表性、最易让人想起、最能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非桃花源莫属!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迹地,是《辞海》《词源》中唯一添加注释的《桃花源记》原型地,是国务院唯一备案认可的“桃花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桃花源始于秦,见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历史上就享有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誉。陶渊明、李白、刘禹锡、苏轼等都在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和墨迹,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闻名遐迩、举世无双。

2年,桃花源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5年3月2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桃花源并题字;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国桃花源与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等共同荣膺中国旅游影响力十大文化景区;年,获批为国家5A级景区。

桃花源集古老、神奇、幽奥、秀美、壮阔、清丽于一体,融诗情画意、历史传说为一炉,被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景区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15.8平方公里,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福地洞天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个景区近百个景点。

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曾令多少游人迷恋、陶醉于此。

因时间匆忙,那天,我们只去了桃花山的个别景点,仅证明“到此一游”而已。尽管如此,却不虚此行!

桃花山位于桃花源风景区东部。据介绍,区内主要景点有桃花山牌坊、方竹亭、遇仙桥、御碑亭、高举阁、桃花观、集贤祠等。

这里——山美,千年古松、万杆翠竹;水美,幽涧鸣泉、碧湖波光;路美,小桥流水、古道斜阳;建筑美,观阁争奇、亭轩比幽;历史美,文星集贤、僧道留踪;神话美,灵龟钻井、陈碧劈洞。

这里——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著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风聚气,泻灵溢韵。

这里——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

那天吃过早饭,参加完活动启动仪式后,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走在五柳湖的大道上。

五柳湖夹于桃花山和桃源山之间,以五柳先生(陶渊明)之名,绘就了人们心目中的桃花源,所有的景致都映照在湖水里,碧水蓝天,静影湖色。碧波如镜,两岸芳草鲜美、绿树成荫,粉墙黛瓦隐匿其中,一幅山水田园画跃然纸上。

走着,走着,前面的人停了下来,原来已到了桃花山牌坊前。

抬头看,一栋雄伟的石坊屹立挺拔,主楼匾为一块玉嵌桃花石额,阴刻着“桃花源”三个贴金大字熠熠生辉;中柱上镶嵌有“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联格外耀眼。

穿过牌坊往里走,是被桃花溪环抱的一片桃林,节选了陶渊明12首代表作,由当今国内书法名家书写,隐于山前桃林深处。寻诗入桃林,纵情山水间,沉醉诗意中。

再沿溪上行,就到了“菊圃”,因陶渊明爱菊,取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而得名,始建于明代。想了解陶渊明,一定要来菊圃慢慢品味。

菊圃四周环以垣墙,广场有一鱼池,池旁绕以回廊。两旁随地形高下,雕栏疏棂。

菊圃紧挨山底处是一座“渊明祠”,祠前空地有一块石碑,前面是中国工笔书画家陈白一刻制的“渊明爱菊图”,陶渊明飘逸安然的画像栩栩如生,后面刻有《饮酒》诗。

渊明祠门柱上是一幅对联,上联是“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下联是“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意思是,想做官就做官,不认为追求是令人嫌恶的;想隐退就隐退,不认为离开官场是高雅的。

从古至今,陶渊明是公认的贤德之人,人们看重的是他的率真。这是北宋大文豪对陶渊明的评价,镶嵌于此,恰如其分。

走进祠内,最里面是一尊伟岸的陶渊明雕像,室内还刻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及陶渊明其他诗文,这些都是我们读书时代必学的内容呀,看着十分亲切。于是,我们边看边读,沉浸其中。

右边的30幅连环画记述了陶渊明的生平,左边为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论。

在这里,通过导游的解说和自己细致看,我们更好的了解陶渊明的人物性格与人生志向。

尤其对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是一堂生动精彩的文学课、思政课,这样的研学活动,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洗礼了心身!

走出渊明祠往右拐,随着人群拾级而上,只见一个不太起眼的亭子掩映在翠竹和绿树之下,叫“方竹亭”。

这是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原名“桃川八方亭”,明万历二十三年(),由湖广按察江东之参政陈性学修建。

亭八面八角、三门四窗,高6米,墙厚1米,砖石结构。亭身洁白,顶盖绿色琉璃瓦,内顶为半球形,亭内立有古今石刻6方。

我们慢悠悠走进亭内,凝视着那些古老的碑刻,仿佛看到文人墨客对这个充满传奇的世外桃源的向往。当有人轻声细语交流时,发出了嗡嗡和鸣声。难怪清人唐子木曾惊呼:“方竹亭前万竿竹,夜来时听隔林钟。”

为什么叫“方竹亭”呢?

因为桃花源不仅是桃的世界,也是竹的天地,那劲节高风的万竿翠竹,青翠欲滴——体态婀娜的丛丛凤尾,浓荫披垂;更有那堪称竹中珍品的方竹,以它与众不同的姿态,招来许多中外游客。

亭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方竹,眼望为圆形,手摸有棱有角,如刀削成,为桃花源仅有珍品,方竹亭因此而名!

在人们印象中,竹子都是圆的,怎么会有方的呢?大家不敢相信!于是,围栏外停留着许多游客,不时地把手伸进去,好奇地抚摸着竹子。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有这种竹子,便兴奋地摸了摸,果然看似圆圆滚滚的竹子,实际上是方方正正的。

“一摸四方竹,一生都幸福!”导游滔滔不绝解说着,园中的竹子最大也不过拇指般粗细,别看它只那么点大,据说几千年了,有“八千岁”之美誉。更令人惊奇的是,看上去竹子是圆的,用手一摸,根根四方楞正,有梭有角。

桃花源的竹子为何是方的呢?这竹中稀有的品种,难道也是避乱的秦人种植的么?或者是桃花潭的水能使“圆”变“方”?还是真有菩萨显灵不成?

可见,这里真的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是一块风水宝地!

为了解方竹的更多知识,我立即拿出手机,去问“度娘”。

方竹亦称“四方竹”。禾本科,地下茎单生竹型,杆高3-8米,其直径1-4厘米,茎杆四方形或近四方形,竹节略鼓出,散生细小根点如刺,加上竹竿通直不弯,婷婷玉立,人称“竹中君子”,为观赏竹中的上乘精品。分布于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和广西等地。

四方竹可供观赏,古人多用以制作手杖。宋代张淏《云谷杂记·竹之异品》记载:“武陵桃源山有方竹,四面平整如削,坚劲可以为杖。”

传说很久以前,某地有一打柴的男子与一位漂亮的姑娘相亲相爱,他们常以歌传情。

当男子去姑娘家求婚时,姑娘的母亲嫌他是个打柴郎,挡在门口以歌回绝他的求婚,歌道:“不是花鞋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除非山中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

打柴郎听后,决心要使竹子成方。于是,他捏呀捏的,捏了三年,竹子还是圆的。姑娘的母亲把女儿许配给了一个官家,花轿抬到半山,姑娘跳下山崖自尽了。

打柴郎悲痛欲绝,便出家当了和尚,仍天天捏竹不断,一直捏了三十年,一株方形的竹子出现了,他把竹子移到姑娘的坟头上,方竹越长越盛。

人们都赞打柴郎是个坚心的男子,此后,这个地方的男子求婚时,都要在女子家门前栽种四方竹,这种习俗便慢慢流传了下来。

四方竹,是忠贞的化身,是意志的体现,是爱情的信物,是婚姻的媒介,而桃花源的四方竹则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含义。

据说,在明代以前,这里是没有四方竹的,只有一间茅舍,住着一对夫妇和他们的独生儿子。儿子很聪明,却调皮贪玩,不爱读书。

为了儿子有出息,父亲买来纸、笔和字帖,让他读书练字。每天上山干活时,就把儿子锁在屋里。

母亲溺爱儿子,每次丈夫一走,就把儿子放出来;丈夫回来之前,又把儿子重新锁进屋里。并在丈夫面前夸奖儿子如何如何用功。

久而久之,父亲未见过儿子的一个字,便起了疑心。一天,他上山干活,走到半路,转身折回家,正好看见儿子像匹野马似的在外面玩。

他沉着脸叫回儿子,关进屋里,让儿子写字给他看。儿子找不到笔,母亲急忙买来一大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毛笔,悄悄从窗子塞进去。

儿子接过笔,左写右写就是写不好字,怪笔不灵,干脆从身边摸出小刀,削起笔杆子玩。一刀两刀,笔杆子削成扁的了,三刀四刀,笔杆子削成方的了,一会工夫,一大把笔全变成一把方杆子。

这时,父亲推门进来,看到这一幕,气得抓住笔杆往窗外狠狠甩去。哪知道,笔杆子湿地上,就像长了根一般,一根根直竖着。

不一会儿,就一节一节长高,抽出了枝条,长出了叶子,成为了一片竹林!父亲和儿子都惊呆了。

父亲说:“儿子啊,我们这里是仙土,读书人的笔落到地上都能长出竹子来。你不好好读书写字,就辜负了养育你的这块土地啊!”

从此,儿子开始用功了,他起早贪黑,勤学苦练,后来成了很有学问和作为的人。

儿子成名之后,就把自已家那间茅屋拆了,修了一个亭子,为了铭记那段日子,珍爱那片四方竹,便把亭子取名“方竹亭”。

只是这些四方竹因为是笔杆子变的,所以永远只长得笔杆子那般大。 

四方竹四季常青、青翠挺拔,原本那么美丽迷人,再加上动人的故事,更加神奇神秘了。

因此,千百年来,四方竹一直受人喜爱,有着非凡的寓意——

竹子不择环境,是生命力顽强的象征;竹子中间空洞,有谦虚之意;蓬勃向上的身姿,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竹子有节,寓意节节高升和有气节;又圆又方,表示为人处世“方圆有度”……

即便是在严寒的冬天,竹子也与松树、梅花一起傲然挺立,展示着勃勃生机,固有“岁寒三友”之称谓,足见人们对竹子的喜欢、景仰之情。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四方竹把“方”和“圆”有机结合了起来,达到了理想的人生境界,成为了人们做人做事的追求。

中国人向来信奉“做人要圆,做事要方”的人生哲学。

“方”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既不为权势和金钱所诱惑,也不为别人的压力所左右;“圆”是圆融世故,融通老成。

这就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求讲究技巧,不是呆板、教条、认死理,也不是小人的奸滑世故、八面玲珑,而是以不变应万变,在“方”中求“圆”,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如果只“方”而不“圆”,或者只“圆”而不“方”,都必将会碰得头破血流,众叛亲离,一事无成,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只有善于把“方”与“圆”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方圆有致的圆通境界,才能赢得人生成功。

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商界巨富还是官场首脑,不管是世外高人还是潇洒文人,其中不乏精通“方圆之道”人生艺术的高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这一人生真谛。

陶渊明辞官隐居,“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羡慕高官贵族的生活,因为他有自己的做人原则。那时,官场昏暗,官员之间勾心斗角,岂是正人君子所能为之?于是,他寄情于山水,在田园生活中守住了心灵的净土,找到人生的价值,也捍卫了做人的准则。

或许,当时陶渊明正是在桃花源里看到了四方竹,从中悟出了处世的哲学,做人的哲理。其实,他本身就是一株四方竹,做人方方正正,人生圆圆满满!

我在四方竹前站了很久,想了很多,由此想到了四方竹与常德的关系。

从古至今,常德人才辈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哪个领域、哪个部门、哪个行业,没有常德人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常德德山山有德”。常德人给人最大的印象是热情、直爽、好客、能干而又可靠,这莫不是四方竹“方圆有度”的品质?

当一群人见面握手言笑时,笑得最酽、手握得最紧的,一定是“德语系”的常德人。

不信你看,事情交与常德人办,鲜有应承下来而做不好的,总是办得妥妥帖帖。我经历了好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常德都在全省有地位、出经验。不能不佩服!

常德人既追求物质的实惠,又注重精神上的满足,用在工作上,便是以实干建业,机灵辅佐,他们总是能“圆”中求“方”,“方”中有“圆”,为自己铺平了一条条道路,无往而不胜。

常德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是读书入仕,或是经商渗透到各个城市,构筑自己的人生。哪怕是一碗小小的米粉,也要尽力发扬光大,做出名堂。

正是因为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融为一体,做到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恰到好处、左右逢源,才有了常德代有才人出,各项事业领风骚。

近年来,常德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华诗词之市等称号。

荣誉的罗列是枯燥的,背后的付出是辛苦的,百姓的获得是幸福的。

如今,城乡处处一派“世外桃源”景象!这次常德之行,让我大开眼界,无论是风景,还是发展,亦或人情,都是那样的美丽、繁荣、丰富!

正当我沉思默想、思绪万千之际,同行的好友刘明跟我招呼:“想什么呢?大家都走了!”

我有点不好意思,立刻回过神来,但依然有些不舍,就要他帮我拍张照,让四方竹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面“镜子”,以便经常照一照!

(相关图片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请帮我做两件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