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勇敢的伊犁各族人民在祖国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开拓,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和祖国统一的历史。

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是该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阶段,各游牧部落先后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伊犁河谷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面貌逐渐清晰。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发掘出的房址(距今年至距今年)

在公元前18世纪(有学者认为最早可至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时代,伊犁河谷分布着安德罗诺沃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遍布南西伯利亚及哈萨克斯坦,青铜时代晚期该文化人群东迁,使新疆部分地区进入安德罗诺沃时代,而伊犁河谷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可能是由七河地区传入的。

伊犁河谷出土的部分代表性陶器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60年是伊犁河谷的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属索墩布拉克文化时期,该文化可能是由来自阿姆河流域和南西伯利亚的文化人群(斯基泰人)以及来自新疆东天山的部分人群,在融合了青铜时代安德罗诺沃人群的文化之后形成的。自公元前2世纪起,大月氏、乌孙取代斯基泰人,相继进入伊犁河谷。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伊犁河谷的史前时代自此宣告结束。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出土的陶器(此处还发现迄今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遗存)

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塞人,又称塞种,波斯文献中称“萨迦”,古希腊、罗马人称其为“斯基泰人”。塞人是一个很古老的游牧部族,属于西方人种,公元前8世纪已出现于欧亚内陆一些草原地区。根据对昭苏夏塔古墓出土头盖骨进行的人类学考古分析,大约在公元前几世纪或更早时候,某些以短颅为特征的西方人种成分已经出现在伊犁河上游地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并且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

大约在公元前年,原居河西走廊敦煌、祁连之间的月氏被匈奴攻灭,大部分月氏人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又击溃塞人,迫使塞人大部南迁到帕米尔高原一带,这部分月氏人史称大月氏。原也游牧于河西走廊敦煌、祁连之间的乌孙,曾被月氏所破,部落归属匈奴。

公元前年,在匈奴的支持下,乌孙昆莫(王号)猎骄靡为报世仇,率部众西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再次迁徒。乌孙遂居留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融合留下来的塞人和大月氏人,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孙国,王都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伊塞克湖东南)。乌孙国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是西域第一大国。

公元前年,为了联络大月氏与汉朝共同抵御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经河西走廊时,不幸被匈奴俘虏。10年后,张骞寻机逃出,终于找到了大月氏。但此时大月氏迁到妫水(今中亚阿姆河)一带安居乐业,已无意为先祖报仇,张骞此行未达到目的。

公元前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欲说服乌孙同汉朝结成联盟遏制匈奴。这次,张骞顺利到达乌孙,建立了汉朝与乌孙的直接联系。西汉王朝先后将宗室之女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出嫁乌孙,并派军队在乌孙的眩雷、赤谷等地屯田,进一步加强了汉朝与乌孙的联系,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及先进手工业技术,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金属冶炼、房屋修建方面,推动了乌孙国的经济发展。

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乌孙受西域都护府管辖,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伊犁河流域广大地区就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乌孙从东汉时起渐趋衰弱。魏晋以后,乌孙被蒙古高原上的柔然汗国所迫,南迁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旋由北匈奴的一部占据伊犁河流域,建立悦般国。

公元年,游牧于阿尔泰山的突厥部落兴起,在其首领阿史那土门的领导下,灭柔然汗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土门的弟弟室点密率其部落在西域四处征战,尽据乌孙故地,牙帐设在今伊犁的特克斯河流域,史称西突厥。西突厥汗国虽建国仅余年,但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维护了著名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加速了西域诸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中亚和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基础。

年,西突厥分裂为两部,据伊犁河以西的咥利失可汗臣属于唐朝,据伊犁河以东的乙毗咄陆可汗反唐,并切断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唐太宗决定派军进讨西突厥,到年,唐朝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年,阿史那贺鲁蓄意叛唐,拥众西走,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双河(在今伊宁县雅玛图附近)及千泉(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以东的明布拉克)。

年,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及瀚海都督回纥婆闰从北道,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从南道,两路进军伊犁河谷,会师于双河,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至此,西突厥灭亡,唐朝统一了西域。唐朝在西突厥故地设立了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其中昆陵都护府辖嗢鹿、洁山、盐泊、双河等都督府(在今伊犁及其邻近地区)。

武则天称帝后,年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设置北庭都护府,年升格为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到巴尔喀什湖一带的广大草原地区。唐朝在伊犁除设官置守、征收赋税外,还加强了军事部署,驻防伊犁的有金牙军、玉河军,归北庭大都护府直接指挥。唐朝在伊犁的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国内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伊犁与中原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年,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汗国因遭天灾人祸和黠戛斯的袭击而灭亡,大部分回鹘部众西迁进入西域。其中有一支回鹘人越过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草原,在9世纪下半叶,与葛逻禄人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王朝的统治中心,前期在巴拉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以西),后来迁到喀什噶尔。喀喇汗王朝的首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并且自称为“桃花石汗”(“桃花石”是当时西域及其以西各国对中国的通称,从北魏皇帝姓氏“拓拔”音转而来),也即“中国的君主”之意。喀喇汗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它在西域历史以及伊斯兰教的东传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桃花石汗朝钱币

年,辽朝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辽灭亡之际,率部众万里西迁至西域,取道伊犁河谷,灭喀喇汗王朝,年建立了西辽王朝,西方史书称“哈喇契丹”,成为整个中亚最强大的封建国家。西辽建都于巴拉沙衮,改地名为虎思斡尔朵(契丹语,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居于伊犁河谷的葛逻禄等部落即臣服于西辽王朝。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年,灭西辽,统一了天山南北。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西征,经伊犁河谷,向中亚推进。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包括伊犁河流域的西域、中亚广阔土地分封给他的次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伊犁虽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战略地位,蒙古帝国及其以后的元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成吉思汗在伊犁设立了达鲁花赤(元朝地方官名,即地方行政长官)。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城。年,派丞相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辅佐那木罕。年又置阿力麻里元帅府,统领天山北路。

元明交替之际,统治天山南北的察合台汗国走向分裂割据。年,秃黑鲁·帖木儿被拥立为汗,建立东察合台汗国,年,他进军河中地区,短暂统一了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第一位蒙古汗王,他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天山以北的16万蒙古人改信了伊斯兰教。此后,东察合台汗国政权中心曾东迁到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年,歪思汗在位时,又迁回伊犁。其后,东察合台汗国逐渐衰落,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中。

明末清初,卫拉特(也称作瓦剌或厄鲁特)蒙古崛起,从阿尔泰山以东开始进入新疆,其中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河上游地区,并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卫拉特蒙古各部,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被称为准噶尔汗国。年,又统治了南疆。之后,噶尔丹发兵袭击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和内蒙古,构成对清王朝的威胁。

年,清朝政府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叛乱首领达瓦齐,直捣伊犁河谷,大获全胜。年,清朝政府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了西域。2年(乾隆二十七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布鲁特各部。

清政府在伊犁部署了满营、绿营,还从东北、内蒙古等地迁移锡伯、索伦、厄鲁特、察哈尔等四营官兵携眷驻防伊犁,从南疆阿克苏、乌什等地调遣维吾尔族农民来伊犁屯田。

综上所述,至清朝中期为止。伊犁一直是一个明确的地域概念,历代都是指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而今天伊犁偏隅一角的情形,是鸦片战争以后,沙俄鲸吞、侵占的后果,至今不过百年左右的历史。

伊犁地名故事:“伊犁”的前世今生(近代)伊犁地名故事: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伊犁地名故事:“伊犁”究竟何意?伊犁地名故事:古代我们管“伊犁”叫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