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B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C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D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大数据、人工智能脱胎于网络,而又与网络的侧重点不同。网络强调的是设备和主体之间的连接,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大数据是因网络的连接和对世界的数字化而形成的数据资源;人工智能则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进化而成的处理数据的智慧体系。就当前的发展形势而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基础设施体系,世界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电子商务客户群体、电子金融和社交媒体用户群体等,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大数据规模最大的国家,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应用实践和人工智能衍生产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B中国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优势
C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构成情况
D人工智能衍生产品的发展基础
3.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信念,是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强烈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即将人类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角色,变为这一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一种道德意识,人们才有可能在运用其在这一共同体中的权利时,感到所负有的对这个共同体的义务。这不仅依赖对自然本质的科学理解,也依赖在了解基础上建立起的对自然的感情。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
A热爱自然的感情
B自然共同体意识的树立
C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愿望
D对自然共同体的义务
4.近年来,3D打印技术开始应用于食品、建筑、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随着3D打印技术在金属零部件制造上取得较大进展,各国开始探讨其在武器装备制造与维修中的应用。研究表明,3D打印对军用武器及设施维修效果显著,能直接在战场上把需要的零部件“打印”出来,及时、精准完成受损装备的维修,快速恢复其作战能力。然而,这种方式制造的军用设备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对装备材料要求极高的军用设备来说,除了尺寸受限,其强度和质量也令人担忧。受技术、成本的限制,3D打印技术难以取代大规模流水线生产。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3D打印技术:
A广阔的应用前景
B取得的最新进展
C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
D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区别
5.在古代,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不只属于儿童。中世纪的绘图师们在绘制地图时,并不把未知地带留为空白,而是画上海蛇和想象中的怪兽,并标记“此处有龙”。几个世纪以来,探险家们穿越大洋,攀登高山,逐渐在地图上把这些想象替换成了真实的标记。现如今,我们可以从外太空拍摄照片,感叹地球之美。通信网络造就了“地球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科技让世界更美好
B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良药
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政道教育参考答案:
1.文段开篇介绍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的交融格局,接下来通过不同朝代举例论证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而后通过“······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总结全文,故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强调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对应A项。
B项,文段没有提及“辽阔的疆域”,无中生有,排除;
C项,由“此后,······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可知,“文化”对应分句例子中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文段没有提及“伟大的精神”,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文段首先引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话题,指出它们与网络的侧重点不同,并对此进行具体介绍。后文介绍中国在网络等方面的情况,“这使得”引出结论,指出这些情况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大数据规模最大的国家,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应用实践和人工智能衍生产品”。由此可知,文段为分总结构,重在强调我国在网络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即我国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具有优势,对应B项。
A项,对应文段首句引入话题部分,非重点,排除;
C项,对应“这使得”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D项,未涉及到“大数据”,表述片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3.“这”出现在文段尾句,需要结合前文内容理解。
文段首先介绍了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愿望,并给出实现愿望的对策——要树立自然共同体的意识,接下来对其进行具体解释,继而通过“只有······才······”再次强调要树立自然共同体的意识,尾句出现“这”,所以“这”指代的对象是“树立自然共同体的意识”,对应B项。
A项是尾句中“这”依赖的对象,而非“这”的指代内容,排除;
C项是第二句“这”的指代内容,和尾句指代词无关,排除;
D项对应“才”后的内容,即树立自然共同体的意识可能带来的结果,并非“这”的指代内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文段首先交代背景,引出3D打印技术这一话题,接着指出各国探讨其在武器装备制造与维修中的应用,随后介绍其对军用武器及设施维修效果显著。接下来通过转折词“然而”指出3D打印技术在制造军用设备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难以取代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故文段主要介绍3D打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对应C项。
A项,“广阔的应用前景”无中生有,且未提及主题词“军事”,排除;
B项,“取得的最新进展”对应文段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且未提及主题词“军事”,排除;
D项,“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区别”非重点,且未提及主题词“军事”,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文段首先介绍了“在古代”绘画师们将未知地带画上海蛇和怪兽的做法,指出人们对未知恐惧的问题。接着介绍“几个世纪以来”探险家们实地探索的经历,以及到“如今”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事实。文段通过时间顺序并列,体现出科技带来的知识对克服恐惧的作用,对应B项。
A项:“让世界更美好”为无中生有的表述,文段强调今天科技带来的知识对未知恐惧的克服,排除。C项:“读万卷书”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无中生有,排除。D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未讨论人生和知识有无止境的问题,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37.html